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创新引领 开拓进取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9-04-17 来源:高教司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 旭

尊敬的钟登华副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以《创新引领 开拓进取》为题向大家汇报清华大学在线教育探索与实践。

  大家都知道,2012年,因美国edX、Coursera和Udacity三大慕课平台上线,被称为“MOOC元年”。2013到2014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的首批慕课上线;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相继发布。自此,慕课在全球及我国迎来蓬勃的发展。

  各国高校也积极利用慕课,推进校内教育教学改革:例如2015年起,美国耶鲁大学使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计算机科学”慕课在校内开展混合式教学;同年,哈佛大学发起了首个混合式硕士学位项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探索建立了数十个微硕士等在线学习项目;等等。

  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自2015年起,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举措,注重引导高水平慕课课程建设,推动慕课的应用与共享,加强规范管理。清华对此积极响应并推动贯彻落实。

  我们认识到,慕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巨大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慕课为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我们认识到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创新奠定了基础;也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工具、更大的平台、更便捷的方式、更有效的手段将优质的内容呈现给学习者,同时由此推进校内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因此,面对国家的需要、时代的机遇、校内教学改革的需求,清华提出“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工作是学校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按照国内、国际同步,平台、课程一体,学校、社会协力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支持,院系负责,教师投入,学生参与”的原则,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们积极开展慕课建设,截至目前共建设了251门课程,吸引全社会800多万学习者;其中110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我们注重思想政治类慕课建设,2014年起陆续建设了六门相关慕课,除校内思政课教学使用外,吸引社会学习者超80万人次,并登陆美国edX平台,在全球传播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建设慕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目前83所西部高校通过学堂在线云平台及学分课的方式,应用清华大学慕课近7000门次,学习者达120多万人次。

  建设慕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课堂创新。清华自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试点混合式教学,至今开展了近2000门次;混合式教学促使教师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重新梳理自己的教学模式,重新规划自己的课程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线上线下课堂;混合式教学促进了学生主动开展在线学习,积极参与混合式课堂与教师进行深度交流。这种模式,不仅在清华,在青海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很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体会到,技术创新推动了慕课的发展,慕课发展也带动了技术的持续创新。我们开设了VR实景拍摄的在线课程,将新技术应用到慕课建设过程当中。我校计算机系教授研发了智能学习助教,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将学习者与知识图谱相连接。

  我们将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出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实时记录并反馈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实现数据驱动的教与学,为教师提供精准化评价、个性化引导;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陈宝生部长在清华大学现场观摩了使用雨课堂的思政课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技术创新,推进慕课快速发展;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用好慕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总之,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为传统教育带来了“持续性创新”。让我们携起手来,进一步推动慕课建设,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模式,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