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高原上学路 越走越宽广

2020-11-1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10月的日喀则,金黄的青稞迎风起伏,悠闲的牛羊路边踱步。

  星期一的清晨,六年级学生尼玛扎西坐在从德庆村返校的校车上,窗外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平坦的水泥路蜿蜒曲折,校车的终点,是尼玛扎西就读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纳尔乡中心小学。

  这条路尼玛扎西走了5年多,从走路到坐校车,从土路到水泥路,家里从土平房到白墙红顶的两层藏式民居,尼玛扎西见证了太多的变化。在他眼里,改变最大的,莫过于他最热爱的纳尔乡中心小学。

  十几分钟后,校车停在了学校门口,尼玛扎西飞快地冲进了学校。崭新的三层教学楼里,传来了尼玛扎西和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

  校长米玛顿珠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栋新教学楼是2015年政府投资480多万元新建的,配了全新的桌椅、电子白板,还有操场、食堂、教师周转房……都是这几年陆续建起来的。”

  “20多年前,这里只有30多名学生,两间土房当教室,两间土房师生住,光线昏暗,操场上全是土。现在,我们有250多名学生,内地学校有的教学设施设备我们都有,国家为我们农村学校想得太周到了。”抚今追昔,1995年就来到纳尔乡中心小学的副校长索朗旺堆十分感慨。

  内地学校有的高原有,内地学校没有的,高原也有。由于山高路远,孩子们除了周末回家,平时全部住校。桑珠孜区平均海拔4000米,昼夜温差在15摄氏度以上,深秋时节,夜里已到零下。在纳尔乡中心小学的师生宿舍,记者不仅看到了干净整洁厚实的床铺,还看到了新装的电暖器。

  桑珠孜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尼平告诉记者,桑珠孜区所辖10个乡所有中心小学都具备同样的教学条件,幼儿园也实现了村村覆盖。为确保乡村适龄儿童100%入园,区里去年一次性招聘了125名幼儿教师,同时招入大批小学教师,以弥补农村校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教师的不足。

  纳尔乡中心小学教师王亚倩是个白白净净的山西姑娘,今年8月才从拉萨师专毕业,通过公招来到这里教综合课。虽然距家数千里,但王亚倩觉得,“这里条件很好,这里的孩子也需要我”。

  转眼到了午饭时间。孩子们奔向食堂,排队、洗手、领餐具,打好三菜一汤后迅速就坐,井然有序。这天的菜是土豆烧肉、白菜炒肉片、西红柿炒鸡蛋和青菜蛋汤,上了一上午的课,尼玛扎西胃口大开,很快光盘。

  西藏自治区从1995年就开始实行义务教育“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学费,但从尼玛扎西的直观感受来看,“以前是吃得饱,现在是吃得好”。记者在学校的公示栏上看到,每名学生每月357元伙食补助和80元营养改善经费,去向和用处标示得清清楚楚。

  学校还照顾学生们的饮食喜好,早上是糌粑加酥油茶,或是饼子加甜茶,晚上给学生下面疙瘩,花样繁多。尼玛扎西最喜欢周末老师们下厨给大家包的牛肉包子;同班的白玛央金最喜欢周五的鸡腿和红烧肉。

  “在这里上学,学生不用花一分钱,校服、被褥、洗漱用品……都由政府统一发放。”米玛顿珠说。

  在这里,只要教育需要,一路都开绿灯。

  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桑珠孜区建立了政府分管区长、教育局长、乡长(主任)、校长、村长、驻村工作队长、家长“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七长”长途跋涉,走村入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0%入学。为确保幼儿园村村覆盖,桑珠孜区各乡政府积极与村里协调,在纳尔乡巴纳村,乡政府愣是把村委会建设用地给要下来,建成了巴纳村幼儿园。

  纳尔乡副乡长强巴曲桑亲身参与了这些工作,也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以前不太愿意送孩子上学,现在都巴不得小孩考大学!”

  尼玛扎西的父亲平措告诉记者,家里世世代代都以耕种为生,原本想让4个孩子接他的班,结果老大上了中职,老二、老三在日喀则读初中,最小的尼玛顿珠成绩最好,成天想着考内地班。如今,对孩子们的选择,平措真心实意支持。

  下午,到了课外兴趣班时间,在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农村校里,孩子们有的踢足球,有的练书法。尼玛扎西参加的是舞蹈队,在这里尽情释放藏族孩子爱唱爱跳的天性。《扎西秀》的旋律响起来,歌词里唱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舞动的长袖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平措没有想到,他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4个孩子却因为教育的帮扶,一个个走出了德庆村,走向了更宽广的人生。(本报“三区三州教育行”融媒体报道组 西藏自治区报道组成员:张圣华 易鑫 李澈 欧媚 彭诗韵 任赫 张巍继 泽仁拉姆 执笔:易鑫)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