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临夏:为了花儿更绚烂

2020-10-2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红叶彩林,秋色给大山披上了美丽的外衣。行走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乡野,抬眼皆是风景。这里是祖国西北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是甘肃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当朝阳初升,这里的孩子背起了书包,翻越一道又一道山梁,坐到教室里,读书声在大山深处回荡之时,一切又都充满了希望。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近年来,在临夏州,随着教育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人、才、物、力、智源源不断汇聚,教育的光芒正普照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万里奔波,只为“一个都不能少”

  如今,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小关乡唐藏小学六年级学生马丽艳,一直对那个突然出现在店铺里的高大身影充满感激。

  马丽艳口中的店铺,指的是距离临夏州2500公里的广东省中山市的一家牛肉面馆,开店的是马丽艳的父亲马哈比布。由于家庭原因,马丽艳读完五年级就辍学了,跟着父亲来到这家面馆当帮工。

  “爸爸,我想读书……”很多次,马丽艳准备向爸爸说起这句话,可家庭的窘境,让懂事的她一次次把话咽了回去。

  2019年10月的一天下午,阳光照进店铺,马丽艳趁着客少,刚刚坐下歇息。突然,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来人正是临夏州积石山县小关乡唐藏村党支部书记马正明。马丽艳错愕了,她揉了揉眼睛,起身喊道:“大大,您怎么来了?”

  “我是来接你回家上学的,快收拾好东西跟我走吧。”马正明喘了口气。

  从中山市到珠海机场近200公里的路上,马正明归心似箭,“看着手里的飞机票,似乎已经看到了马丽艳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场景”。

  现在的马丽艳,成绩跟了上去,性格也更加开朗了,在一系列的帮扶之下,马丽艳家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她说:“我不能辜负大家,一定会好好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大家对我的关心。”

  近年来,临夏州已经累计劝返像马丽艳这样的义务教育失辍学学生1.5万多名。各县(市)乡(镇)组建了动员小分队,南下广东、四川,东赴浙江、江苏,北上内蒙古、新疆,西进青海、西藏,把一个个辍学学生从个体商铺饭馆、枸杞虫草摘挖现场劝返回到了学校课堂。

  一张控辍保学的大网也渐渐织起来了。临夏州教育局局长刘尚增介绍,全州建立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实行州县乡村四级学长制和“八包八到位”制度,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责,压实任务。

  甚至,为了劝返学生,临夏州还搞起了巡回法庭。2018年3月的一天,法官马成福与同事们一起来到积石山县小关乡大茨滩村,以巡回开庭形式审理两起辍学案。

  案件原告是小关乡政府,被告是村里两名辍学少年的父亲。距离开庭的前几天,这两位村民还固执地摇头,谢绝工作组的好意。然而,在法庭上,他们都低下了头,当着众人的面表态说,一定要送孩子上学,小关乡政府当场撤诉。

  “巡回开庭更重要的意义是以案普法,让大家认清不让孩子上学就要承担法律后果。”马成福说。

  为了提高家长重视教育的意识观念,东乡县还从2018年9月开始办家长学习班,每期学员10至20人不等,学习天数1至3天,重点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控辍保学政策等,经过短期培训学习,提高家长的思想意识,确保送子女上学。

  夯实基石,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

  临夏县卡家滩镇紧邻秦岭西段余脉太子山,车子在大路上转了个弯,拐进了一条山沟小路,四周静了下来,墙壁上的教育宣传标语在摇曳的格桑花下分外惹眼。

  沿着小路行驶十余分钟,便来到了卡家滩镇海军希望小学。课间操时间,孩子们正随着音乐节奏,在操场上舒展四肢。抬眼望去,在苍翠的太子山脚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赭黄色的墙壁,窗明几净的校舍,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与蓝天白云撞了个满怀,构成了另一幅美丽画卷。

  “学校的土操场上,高过膝盖的枯草在风中摇摆,教室墙壁已垮掉一半,露在外的檩子直立着……”这是该校老教师刘尚杰日记中的一段话,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二十多年前初来任教时学校的旧样貌。

  2001年,海军某部队投入18万元对卡家滩小学校舍进行升级改造,同年学校更名为卡家滩海军希望小学。为了进一步解决好附近孩子上学的诸多现实问题,2018年“全面改薄”项目为学校投入资金290万元,建成了8间新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硬化了校园,并新建围墙,配齐了各种功能教室和教学设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现在的软硬件建设在学区同类学校中位于前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为100%,全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越来越好了。”看到学校的变化,校长马世英从心底里高兴。

  从临夏县出发,一路向东,穿过蜿蜒盘旋的山路,跨过沟壑万千的山脊,便来到了东乡县布楞沟村。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大山在这里拧成疙瘩,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曾是东乡县最偏僻贫困的村子。

  治贫先重教,2014年春天,村子西头,削山平地新建的布楞沟小学拔地而起。崭新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在校长李国华眼里,学校越来越美了。

  2018年春季,网线拉到了布楞沟小学。在北京一家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北京大学、华东师大、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给学生们上起了网课,英语、音乐、美术课也因为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充满活力。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风景里美不过校园。”临夏州按照“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的原则,全面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58.5亿元,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2491所,对151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26所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改扩建,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已达到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有效缓解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按照坚持“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临夏州通过“免、补、贷、助”等资助方式,确保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各学段获得有效资助,并整合各类教育扶贫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更全面的资助保障。

  工作还在往细里做。针对女童失辍学率高、劝返难度大等问题,东乡县教育部门启动实施东乡女童“希望工程”,从锁南镇等65所边远山区学校筛选学习成绩较好的女童到临夏中学初中部、临夏市三中等学校借读,让山里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东乡县对所有就读女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的学费、书本费、食宿费等费用全免,政府一包到底,免除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

  结对帮扶,山海千里播撒希望火种

  “太阳升起来,向日葵花开四朵;太阳下山了,向日葵花开四朵;一朵送给他,一朵送给她,邀请小朋友,一起来跳舞。”

  上午的大课间活动,阳光静静照在东乡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来自厦门东渡二小的体育教师洪水团,喊着形象化的口诀,在前排带领孩子们做广播体操“七彩阳光”。

  从海的那一边到山的这一边。2010年,国家确定厦门市与临夏州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工作。截至2020年9月,厦门共输送500余名教师赴甘肃临夏州各县市及学校开展互访交流、支教送教及专题培训,培训临夏州学科教师4.5万余人次。

  近两年,厦门教师在赴临夏州扶贫支教的过程中,变“一个人单打独斗”为“上示范课、送教研”。作为“鹭陇行知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洪水团定期下乡听评课、上示范课、开专题讲座,扩大培训覆盖面。“希望能给东乡的老师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火种,从而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海洋,走向外面的世界。”洪水团说。

  “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近年来,临夏州先后选派1917名教师前往厦门进行高层次跟岗学习,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音乐教师他艳娥就是其中一位。

  在为期一个月的跟岗学习中,他艳娥听了4节合唱课、10节音乐课,参加了初一年级合唱比赛,还开了一堂区级公开课。她用“豁然开朗”4个字来形容内心的感受,“通过挖掘学生兴趣点,开展教学,从‘撬开’到‘敲开’学生认知的大门。这次学习对我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上回来信,你邀请我到厦门玩,很期待和你一起看大海、捡贝壳。”最近,厦门市集美区侨英小学五年级学生陈哲瀚收到了甘肃和政县团结小学侯政军小朋友的来信,激动不已。陈哲瀚和侯政军这两个好朋友,从去年两个家庭“结亲”帮扶以来,互通书信,交流学习方法,互相加油鼓劲。

  从最初的派教师来支教,到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再到与学生家庭“结亲”,这种创新教育帮扶的新模式,已成为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的特色品牌活动。源源不断的爱心和帮助,正持续不断地从鹭岛流向西北。

  以和政县为例,目前,厦门集美区共有160多个学生家庭与和政县学生家庭建立了“结亲”关系。他们以同龄学生为纽带,开展爱心助学、心愿交流、捐书赠物、书信交流、研学互访等活动。两地家庭、学校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细雨无声浸润大地,孩子们稚嫩的歌声穿过校园,回荡在山谷里。“通过教育助力脱贫,让所有贫困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通过知识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让他们的人生像花儿一样绽放光彩,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对此,刘尚增信心满满。(本报“三区三州教育行”融媒体报道组 临夏州报道组成员:周飞 李晓冬 张婷 于珍 杨文轶 武冰洁 尹晓军 执笔:于珍)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