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建科学家与农民的“科技小院”

2020-07-20 来源:发展规划司收藏

  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在镇康县建立了“木场乡科技小院”,也是学校在国家级贫困县建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通过教师与研究生常年驻村帮扶,进行定点技术服务,探索实践了更加精准的扶贫模式,让木场乡的支柱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通过木场乡科技小院的实施,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

  扎根基层,零距离接触“三农”,提高扶贫精准性。科技小院与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户亲密接触,建立了互信关系和紧密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实际增产增收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牵住科技扶贫“牛鼻子”,提升脱贫攻坚的科技含量。科技小院聚焦影响当地农业主导产业高产高效的关键制约性因素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发展。经过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果树精准滴灌以及给幼桃套袋等科学管理,木场乡木场村村民杨东卫运用新科技种植管理的冬桃个头大、甜度高、卖相好,最低每斤卖到5元,而别家的桃子最高每斤卖3元。

  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带动农民增收。科技小院密切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推动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木场乡杨柳桥村养牛户陶有华多年坚持传统养殖,可他家的黄牛越养越瘦。科技小院请来了国家产业肉牛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曹兵海教授现场为陶有华家制定“山繁川育”养殖模式,并开出低成本饲料配方,两个月后牛肥了、毛亮了、肉质感增强了,陶有华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周围乡村养殖户、技术人员,都来学习,讨要饲料配方。

  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为培养“永久牌”农村科技人才,科技小院探索建立了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方式,利用科技小院、农民家里、村委会、农村街巷等不同地点采用面对面讲课、田间观摩等多种方式,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建立了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