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算好投入账 管好“钱袋子”

——代表委员和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内容

2020-05-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其中,“优化投入结构”具有怎样的政策含义?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投入结构如何进一步优化?围绕这些关乎教育“钱袋子”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

  优化投入结构是基于一个基本判断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也使我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较大冲击。

  对于这种冲击,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强调: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

  “毫无疑问,教育是政府要切实保障的重点民生领域。但今年财政收支状况,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投入支出结构需要进行优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张敦力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中国面临如何办好教育的难题,教育经费投入是办好教育的重要保障。

  张敦力分析说,从经费总体来源看,自2012年以来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4%。从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张敦力认为,还有“有待进一步发挥”的方面:学前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各类教育中经费配置比例最低的领域,经费匮乏。学前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相对投入水平还有待提高。与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相比,社会力量办学教育经费投入发展相对较慢,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生均经费支出水平大幅低于同类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办学校,社会力量办学面向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教育服务的优势,还有待发挥。

  “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保4%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张敦力说,相对于国内外经济形势,教育经费投入目前确实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有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弱项、补短板、保重点是优化投入结构的重点方向

  “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就是要把国家教育财政资金用于强弱项、补短板、保重点,最大限度地推进教育公平。”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建议,优化教育投入结构,要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薄弱地区和重点领域等方面进行倾斜。

  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投入优化的一大内容。张志勇认为,优化投入结构,应当出台巩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点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建议,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优化投入结构”要求时,要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促进全省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如果县域教育兴,那么百姓的未来兴;如果县域教育强,那么国家的教育强。所以,我们应该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所有家庭和孩子美好的未来,把这件事情切实做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以及“今明两年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扩招200万的目标”,都成了代表委员们建议增加教育投入的重点选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今年在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时,可以考虑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传统弱项倾斜,守住教育公平的底线。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巩固学前教育第一期和第二期行动计划在扩大学位总量、调整资源布局结构、健全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以及提升质量等方面的成果。”张敦力建议,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扩大办学规模和覆盖面,落实“双50%以上”(即公办幼儿园数量占比50%以上和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占比50%以上)发展目标,逐步解决“入公办园难”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继续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需要教育投入向薄弱地区加大倾斜。”张志勇认为,“在补短板的同时,还应向重点领域倾斜,支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优化投入结构就是要开源节流、提高投入效益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而且提出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都是立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一大前提。

  “也就是说,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是中央在通过‘六保’实现‘六稳’的总基调下提出来的。因此,提高各领域投入效益、真正过紧日子,必然是各级政府今年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的‘主旋律’。”张敦力分析说,从经费总体来源看,除了加大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迫切需要继续深化教育经费筹措机制,通过完善民办学校办学投入回报机制、积极试点和创新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办学机制,完善多渠道筹集非义务教育办学经费的体制和机制,增加教育经费总量投入。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把钱用在刀刃上,成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

  张志勇认为,使用好宝贵的财政资金,千方百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增强绩效理念,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

  对于今年相对吃紧的财政状况,周洪宇建议,相关部门应当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起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应切实负起责任,扎紧财政资金的“铁笼子”,管好教育事业发展的“钱袋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铺张浪费,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本报记者 柯进 梁丹)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