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双轮驱动 两翼推进 创新培育乡村脱贫“健康守门员”

滨州医学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2019-10-22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收藏

  当滨州医学院作为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一头连着“教育强国”目标,一头连着“健康中国”战略,在精准扶贫的路上,肩负重要使命担当。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挥自身智力、人才优势和大学直属附院的资源优势,在山东蓝黄区域(胶东半岛地区和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两翼推进,深入了解基层疾病谱、医疗条件、服务模式和预期需求等现状,以“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工程”和“第一书记乡村帮扶提升工程”为支撑,双轮驱动,长效施策,强化健康精准帮扶,切实履行“健康中国、精准扶贫”社会责任。目前已举办各种乡医培训班150多期,累计培训乡医近万名;三轮5批次“第一书记”在帮包村实行以医疗健康扶贫为特色的帮扶机制,受益面辐射100多个村庄……开创出一条跨区域、全覆盖、长效性的医学院校健康扶贫新模式。

  一、精准定位,培育乡村“健康守门员”

  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民健康生活是亟待提升的重要环节,基层百姓身边必须有合格的“健康守门员”。“健康守门员”的职责,一是把关,从防病到治病,守护百姓身心健康;二是引导,从脱贫到致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但是“健康守门员”队伍建设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乡村医生整体上存在底子薄、视野窄、操作能力弱等问题,掣肘着分级诊疗、双向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贫困户中的比例扩大,“病根”“穷根”循环迭生,影响了基层百姓脱贫攻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滨州医学院作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拥有烟台和滨州两校区,横跨蓝黄两大区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医学学科为优势,康复医学、特殊教育为特色,医、理、工、管、教等多学科门类渗透融合、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其直属医院滨医附院和烟台附院已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医疗中心,拥有较雄厚的医疗教育、人才和科研资源。学校秉承“仁心妙术”的校训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缨,主动担当乡村健康扶贫主力军,以优势资源对标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点、以高端人才补足乡村医生队伍的短板、以创新思维打造健康帮扶的特色,致力培育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健康守门员”。

  二、精准布局,明晰项目“实施路线图”

  (一)主动找“穷根”——双向布控,两翼推进

  健康帮扶是一项点散、面广、线长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担当的决心和持续作为的能力。2012年初,滨医附院针对当地乡村医疗“松、散、弱”的状况,主动向滨州市卫生主管部门请缨,力担农村与社区卫生人才培训任务。同年起,山东省委开启“第一书记”相关工作部署后,校党委高度重视,进一步围绕“教育扶贫工程”的命题要求,将两项工作并联设计、双向布控。一方面,将乡医请进医学殿堂,全方位培训;另一方面,将干部推向田间地头,全身心帮扶。校党委从组织架构、资金扶持、人才配备等方面精心谋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以附院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各业务科室协同实施”的总体思路。以“教学最棒、管理最佳、效果最好”为项目质量总体要求,全力培训好滨州六县一市四区的5700名乡村医务工作者。同时,挑选精兵强将,根据各自优势组合搭配,奔赴鲁北无棣、沾化等地的数十个贫困村实施帮扶。

  2017年,乡医能力提升工程被列入烟台市政府惠民项目后,学校主动对接烟台市卫计委,争取各方支持,被确定为全市定点培训单位。烟台附院提前谋划,做好烟台市乡医培训工作方案,进一步担负起“3-5年内再为烟台所有6000名乡医进行系统性培训”的重任,从而确保蓝黄两区乡医能力提升全覆盖。

  (二)深入挖“病根”——多级下沉,公益为先

  深入调研,是成功开启医疗健康扶贫工作的基础。承担两大提升工程伊始,校党委确定了“多级下沉”的工作思路。针对“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工程”,要求管理干部下沉乡镇基层,找准困挠其发展的问题与瓶颈;骨干培训人才下沉乡医队伍,摸清其工作环境及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诉求;针对“乡村帮扶提升工程”,要求校党委下沉主抓“第一书记”工作,建立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副书记靠上抓,组织部长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和周协调、月中调度、月末汇报的联系机制;“第一书记”下沉帮扶村党组织,通村情解民意、抓作风促引领,着力把脉制约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症结所在。

  在下沉过程中,由于问题找得准,很快确定了工程提升的“靶位”:一是从服务入手,培植乡医队伍能力提升。制定教学大纲,围绕教材质量、教师遴选、生活与学习环境营造、科学严谨管理等方面,反复论证,倾其所有,授其所学,全部免费为学员提供食宿、师资、教材和一切培训所需,确保“实用、有效、特色凸显”;二是从党建入手,激发乡村党员创新引领。学校“第一书记”带领村委班子和致富带头人走出去、坐下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持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新媒体、讲习所、主题党课,多维度激发党员干部创优争先,吸引外出务工党员、基层群众参政议政参与监督;结合惠农政策落实、管理制度健全、文明家庭评选、村容村貌变化,不断为干部群众展现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发挥的强大效能。

  (三)着力植“新根”——分类指导,全面提升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在常态化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同时,有针对性地创办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主任)培训班及基层医院院长、骨干医师、护士培训班、继续教育专业人员短期培训班等,2017年专项开启重点贫困村乡医能力提升工程。

  创树乡校互通互联特色品牌。学校“第一书记”们以山东无棣县车王镇党校为主阵地,设立全省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农民讲习所”,邀请学校教师、附属医院医生和当地研究所科研人员讲授新时代三农问题、行业健康发展新技术以及卫生环境、健康养生养老等课题,以全新的方式,让理论下乡;实施“校地党支部结对子”,开展“校地结对帮扶,助力乡村党建”活动。双方成员轮流奔赴异地,说土家话,办行家事,引领知识分子与乡里乡亲碰撞交流,同心向党。

  三、精准发力,创新帮扶“多元化模式”

  (一)“政府+高校”互动模式,精准对接区域扶贫重点

  “健康中国、精准扶贫”是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学校着眼战略思维,谋求高点定位,紧密跟踪省市区域卫生发展的重头戏,将此作为精准扶贫的“优势谋划点”和“特色着力点”。

  一是走出去,借助滨州市和烟台市政府卫计部门的公信力和平台效应,开展政策调研,健全机制保障。二是铺开去,发挥统一战线的人才聚合效应,广泛开展多层次市场调研,拓展扶贫思路。三是沉下去,强化内部智库挖潜,直接下沉基层把握问题需求,把医疗资源和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最渴望的人群中。几年来,学校在积极服务地方中也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两地政府先后辟出专项资金作为乡医能力提升保障。2018年烟台市委统战部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市卫计委,携手学校及附属医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点贫困村乡医轮训,所需费用全部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心捐赠。

  (二)“名医+乡医”融通模式,精准发挥人才教育优势

  据统计,接受培训的乡村医生年龄从20出头到70多岁不等,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基础普遍薄弱。不少乡医抱着应付心态来到三甲医院,从心理适应到知识技能对接,都面临着考验。

  为了打破庸懒散状态,直属附院精心为乡医打造 “礼宾式”待遇。带教老师都是齐刷刷的专家导师,近九成为科室主任、病区主任、副主任。医院在理论授课上还特别遴选一批副高级职称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经验丰富、善沟通、懂教学的临床教师担任主讲。

  启用专家团带教乡医,目的就是要培训不走样,精准发挥人才教育优势给乡医带去更高的视野和更扎实的基本功。专家们也可以借助乡医平台更直接地了解基层,为分级诊疗有效对接打好基础。

  (三)“配餐+点菜”授课模式,精准提升乡医素质技能

  乡医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为了让其“感兴趣、听得懂、能掌握、会运用”,从授课内容入手,为乡医“量身打造”教材,被学员们称为“特制配餐”。“配餐”中既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合理用药知识、临床基本技能,又有传染病管理与防治、急诊急救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生签约等教育管理层面的内容。教材的形式不仅图文并茂,还将教案与笔记合为一体、理论知识与操作要点一一对应。学员寄予的评价是:对口味、对心思。

  为保证培训效果,每期培训班,医院都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听取反馈意见。针对一些学员的个体需求,专家们也适时给予“小灶”供应,进行分类指导。培训期间,医院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持续优化培训流程,所用教材已经更新到第三版。

  目前附院已经起草了《乡村医生培训教学大纲》,即将形成一整套成体系的《烟台市乡村医生培训丛书》。

  (四)“产业+医教”适配模式,精准发掘特色扶贫动能

  如何将智力要素和医学优势不断融入产业布局、助力乡村脱贫?滨医乡村帮扶提升工程发掘的经验是:服务民生,紧抓基础项目,实现产业起步的“条件突破”;因地制宜,紧抓适配项目,实现产业振兴的“支撑突破”;发挥优势,紧抓特色项目,实现产业发展的“升级突破”。尤其在抓适配和特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医教优势,结合无棣车王镇帮扶村的特点,推出中草药健康种植产业,木香、药菊、惠白菊试点种植面积增加1500余亩,适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学校中医学专家、以及生物科技企业代表现场指导,从育种、产销、推广等环节,为产业发展积聚新动能。

  延伸这一思路,“第一书记”在各帮包村展开特色品牌建设。针对大高镇黄河滩区和盐碱涝洼地,建立“龙柏”种植示范园和苗木专业合作社;针对沾化地区土壤特点,精做冬枣健康保鲜大文章;针对“空心村”现象,开展拆旧还绿,实施健康生态养护工程等等。

  (五)“线下+线上”贯穿模式,精准延伸服务基层链条

  线下,采取“医疗赶大集”形式,突破定点帮包村界限,协调附属医院数十名专家教授,下点开展诊疗服务,收集村民病患信息;协调附院对接镇卫生院和帮包村卫生室,无偿捐赠手摇式病床、移动诊疗台、药品柜、药品展台等医疗物资,有序实施村卫生室医疗文化建设方案;将帮扶村纳入滨医大学生社会实践点,定期派驻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到村支医支教;针对村民食盐量偏多、脑卒中患者较多情况,组织医疗专家到各村开展健康讲座。

  线上,开辟村民问诊“绿色通道”,协同附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预先约诊,无等候问诊,专家诊疗,医疗帮扶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打通乡医学用结合“绿色通道”,学员结业后,继续接收学校专门设置的乡医网络公开课,确保能随时随地持续学习。同时可参与乡医微信群和QQ群,与授课老师和相关医生展开互动,及时传递基层病患与防疫信息、化解诊治困扰。

  四、精准施效,呈现协同发展“可持续样本”

  一是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技能、讲奉献的乡医队伍。乡医队伍由于环境、条件所囿,理论技能提升空间不大,普遍存在着自我认知度低、对岗位缺少粘性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带教老师从医德到医术全方位的传帮带,不仅在自身医学知识、技能方面有了系统性的认识,而且加强了职业精神和素养训练。不少学员通过培训进一步明晰了乡医的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和社会职责。

  二是锻造了一批有情怀、勇担当、接地气的榜样人才。能力提升工程中涌现出一批无私奉献带教老师。骨科主任徐林做完一台27小时的手术,没有休息就奔赴培训现场;两位离预产期只有一周的大夫,依然坚守在培训岗位;技能操作教师每晚都要加班给学员作演示;附院教育处担纲培训保障,半年没有一个休息日……烟台附院妇科主任刘国红认为:“和乡医相比,我们是下医,他们才是上医,治未病之病,他们离老百姓最近。教好他们预防和科普,就等于给百姓上好第一道健康屏障,这一点责无旁贷。”

  乡村帮扶提升工程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创业典型。“乡村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凭匹马之勇难创佳绩。于是,大家每天结束工作后,都要围坐一起,交流心得、共同谋划。无棣的冬天很冷,大家奔波了一天,干脆就把每天泡脚的时间也用起来,一起会商议事”,滨医“第一书记”们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模式,被时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卢鸿命名 “泡脚夜话”,成为无棣县党建品牌和省派“第一书记”党建工作的靓丽名片。

  三是探索出一条医学院校健康扶贫的可持续样板。两大工程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服务建设大局、精准对标定位、主动融入创新、因材施教施策、延伸服务链条。在实施过程中,大局观、公益心、责任感和创新力又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双轮驱动”实质是致力探索基层医诊、基层医患两个方面的队伍和渠道建设。乡医作为基层医诊的起点,是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健康守门员”,他们迫切需要与更高层次专家教授实时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医疗队伍的结合,助力实现区域协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上下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医学院校派驻“第一书记”下基层,则有助于对接科研方向与基层需求、有助于产学研一体化运作,以专业素养造福百姓,以乡情民意巩固初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真正成为小康路上一群可靠可信的“健康守门员”。

  四是晒出了一张张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可喜成绩单。“村村有品”生态健康扶贫激发新动能:东屯村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户均增收4000余元;韩家糖坊村引资120万元建成“龙柏园”,破解村集体“零收入”难题;八里庄等村百亩标准化冬枣大棚,全部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收益,参与群众年增收100余万元……;“健康直通”双向医疗扶贫增添民生实惠:100多个村在内的10000余人次接受义务诊疗服务,获取健康宣传材料20000余份, 60岁以上老人免费享受 “血检套餐”。在滨州和烟台两地开展150余期乡医培训班,累计近万名乡村医生参与其中……

  近年来,滨医乡医培训模式被中央统战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第一书记”帮扶事迹也被“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国内众多重要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