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第一书记助力山村脱贫,乡村振兴创造幸福生活

曲阜师范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2019-10-15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收藏

  2012年4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启动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并将其作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开展、率先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性工程。曲阜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选派好第一书记、依托第一书记工作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学校党委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推进校地融合共赢、提升办学实力和影响力的宝贵机遇,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稳步实施,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快见效、见实效、有长效。

  一、基本情况

  2012年至今,学校共派出第一书记四批共计20人,负责15个贫困村的帮扶工作。第一批10人,帮扶山东省泗水县泗张镇罗家庄村、东焦坡村、梅鹿庄村、方家庄村、大厂村等5个贫困村;第二批3人,帮扶山东省泗水县泗张镇石门村、南陈村、三岔河村等3个贫困村;第三批3人,帮扶山东省莒南县涝坡镇大涝坡村、李家鸡山村、卧石岭村等3个贫困村。第四批4人,帮扶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胡家崖村、石门村、高庄村、朱家洼子村4个省级贫困村。

  这15个贫困村均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多山地,少资源,条件恶劣,耕地不足,交通不便,是省级贫困县中的贫困村。长期以来,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的“三弱”格局,使这些村庄成为难以改变面貌、村民脱贫增收困难的穷山村。

  第一书记为帮扶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算得出新变化,带领村民在穷山沟里种出了幸福新生活。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帮扶周期已经结束,1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村民年均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实现大幅增长。第四批已到村开展工作,肩负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职责任务。在已经顺利脱贫的11个村中,罗家庄村被评为济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石门村被评为山东省平安家庭建设示范村、济宁市文明村、济宁市儒韵民风建设示范村;大厂村被评为济宁市生态文明村、泗张镇基层党建先进村和村庄绿化先进村;南陈村、三岔河村被评为泗水县文明村;卧石岭村被评为五星级党组织。

  学校派出的前三轮16名第一书记,全部被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评为优秀,1人被授予“第一书记标兵”荣誉称号。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一轮第一书记工作总结推进会上,1人作了大会典型发言。学校被评为第一书记工作优秀等次,受到全省通报表彰,成为全省5所高校之一。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多次提名表扬学校的第一书记工作,并称赞赵坤同志是“马向阳一样的第一书记”。

  二、实施进展

  学校派出的第一书记,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目标任务,带领贫困村强班子理路子、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惠民生,实现了农民脱贫致富、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和谐美丽。

  1.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农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第一书记广泛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唤醒党员意识和荣誉感事业心;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基层力量。

  每个帮扶村都设立了每月党员学习日,为党员家庭悬挂“共产党员户”光荣牌,组织集中观看党性教育专题片、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不定期召开交流座谈会。将党员管理、学习培训以及“三会一课”等制度化,完善《村干部定期会议制度》《党员干部定期学习制度》《村务值班考勤制度》《村民民主议事制度》等,坚持重大事项的“四议两公开”,推进党务村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第一批第一书记驻村三年中,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20余次,理论学习会40余次,座谈会110余次。坚持“推优入党”,积极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三年共培养后备干部12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3人。第二批第一书记驻村两年中,三个村共召开全体党员大会72次,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活动40余次,参与人数达600余人。有7名预备党员转正,3名同志转为预备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1人。第三批第一书记驻村两年中,三个村共发展预备党员7名,培养后备干部13名,入党积极分子18名。

  第四批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不断创新党建理念,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1+1”新模式,积极促成全国样板党支部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党支部和朱家洼子村党支部结为共创共建支部,发挥大学生党员思想活跃、知识丰富、富于创新的优势,帮助提升农村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文化素养,为校地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2.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一书记用足用好上级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公益资金,推进帮扶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供电通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积蓄了能量、增添了后劲。

  第一轮第一书记帮扶村村均硬化生产路、村内交通路近8公里,村均改造田间电网投入100万元,村均农田灌溉水利设施投入近80万元。东焦坡村修建直径8米的大口井2眼、200余立方米蓄水池两个,埋设输水管道1.5公里,扩大水浇田面积300余亩,争取资金近200万元。

  第二轮第一书记为帮扶村石门村、南陈村、三岔河村多方筹措资金700多万元,硬化道路24公里,打钻新井19眼,铺设疏水管道7公里,建设桥梁2座,修筑河坝3公里,改造升级田间电网2个,种植绿化苗木12000多棵,安装高标准路灯90多盏,粉刷墙壁6000多平方米,绘制墙壁图画120多幅。

  第三轮第一书记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项目2300余万元,硬化道路24公里,建设鸡龙河拦水坝1处,机房1处,变压器3台,铺设地下管道3400米,挖大口井3眼,桥涵3座,扩大水浇田1000余亩。安装太阳能路灯和挂灯225盏。安装摄像头21个,建设文化广场3处,配备健身器材6套。建设办公场所3处,面积1000余平米,配备了电子屏幕和办公家具。整理美化河道1400余米,建设了拦水坝、凉亭、九曲桥等设施。绿化河岸和主要街道5000余米,排水沟4000余米,粉刷墙壁6000平米,建设美丽乡村标志物1处。完成卧石岭村电路改造,建设市级标准化幼儿园一处。

  3.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普遍确立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第一书记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遵循农户认可、市场导向、经济效益三原则,做强传统产业,拓展新兴产业,成立扶贫协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经营主体,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多元发展。

  东焦坡村大力发展林果产业,种植葡萄、苹果等高效经济林近450亩,三年村民增收500余万元。石门村针对荒山土地闲置情况,开发荒山资源,大力发展肉牛、雏鸡养殖,通过淘宝电子商务网点拓展渠道,做大做强养殖规模。南陈村发挥木材加工传统优势,成立木材加工行业协会,采取“村委+企业+贫困户”的项目扶持原则,避免恶性竞争,共享销路、共担风险,并投资30万元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三岔河村注册成立土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温室大棚300余个,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豆种植基地,并兴建了“集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劳务市场”,形成了集农产品种植、零售、批发、物流、劳务输入于一体的产业链。两年间,石门村、南陈村、三岔河村集体收入累计50余万元,实现精准脱贫142户351人。大涝坡村成功申报省高效特色农业扶贫项目85万元,并利用省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建设冬暖式大棚16个,使大棚总数达到了28个,并配套完善了大棚园区的水电路等设施,承包户、贫困户和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李家鸡山村投入项目资金40万元,建设300平方米红薯加工车间,2017年底正式投产。卧石岭村投入扶贫资金40万元,建设完成600平米的钢结构厂房1处,完成对外承包,租金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户。2018年的扶贫产业项目140万元,上级配套240万元,总计380万元,建设桑蚕养殖加工田园综合体。实现了三个帮扶村贫困人口(549人)全部脱贫、村集体增收70多万元。

  4.弘扬新风正气帮扶弱势群体,文明和谐新风尚加快形成

  “新农村需要新风尚,新风尚引领新生活。”第一书记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同促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树扶危济困互帮互助传统美德,有力推进了现代乡村文明建设。

  各帮扶村成立了道德评议委员会和禁毒禁赌委员会,出台《红白理事会章程》,印发《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红白事倡议书》,对村的红白事进行规范管理,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建设文化大院、开放农家书屋、开设儒学讲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表彰“善行义举”等提倡优良道德;通过成立文艺队、组织广场舞等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厂村为残疾人搭建兔舍、赠送种兔、提供农资,补贴10户家庭进行危房改造,清理低保“关系户”,为21个贫困家庭申请低保救助,其中,为一位服刑人员家庭办理3人低保。梅鹿庄村坚持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80岁以上老人、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户等近70户村民,送去花生油、大米、面粉等慰问品。

  第三批第一书记为三个村18至60岁的妇女申请了“关爱女性”专项扶贫保险捐赠,保险金额每人6000元。为12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送去新书包和每人300元助学金。为村里21户贫困户申请了电商扶贫资助项目,每户可得到600元资助。争取省残联的“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17万元,对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残疾人进行精准帮扶。2018、2019年春节前夕,第一书记工作组共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近300户,发放慰问金、米、面等物资,共计人民币8万余元。第四批第一书记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完善朱家洼子村公墓建设,节约了耕地,树立了新的殡葬风气。如今,安全健康、和谐向善、文明有序的村风民风悄然形成。

  三、主要特点

  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深度对接农村发展短板,是曲阜师范大学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鲜明特色。学校组织动员全校力量,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以第一书记为桥梁和纽带,将学校的科技学术资源和文化智力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田间地头、村民心头。

  1.发挥科技优势,引领产业扶贫

  学校每年为每村划拨1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和产业扶贫。学校领导多次带领农村规划、生态保护、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专家团队走进重点扶持乡镇,举行帮扶工作现场座谈会,明确重点方向,制定帮扶计划。抽调有关学科专家成立专家组,开展调查研究、学术论证,确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地理与旅游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专家走进罗家庄村,为该村编制了整体搬迁后的旅游开发规划,根据土壤成分、气候环境等条件,确定了土地流转后的果树种植计划。目前,罗家庄已经建成1000亩核桃基地,并套种了700亩丹参,吸纳了村里60多位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村民直接间接获益超过200万元。大厂村利用学校扶贫支持资金20万,根据生命科学学院专家实地考察建议,优化了蔬菜种植结构。2013年10月建成40个简易蔬菜大棚,由单季种植升级为3季种植,亩产增收1.3万左右;2014年完成荒滩改良约40亩,并修筑200米拦水坝。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近9万元。

  2.发挥智力优势,推动教育扶贫

  学校推行各基层单位、处级干部与帮扶村、贫困户“1+1”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师生走百家、访百户,帮助贫困村民改变落后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养,通过“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爱心捐赠•情暖泗水”“图书漂流”等公益活动,为帮扶村小学捐赠图书2万余册、课桌椅1000余套、计算机300多台、多媒体教学设备10套、实验室板台11套等,处级以上干部捐资资助学款近10万元,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启动曲阜师范大学结对帮扶涝坡镇基础教育计划。附属中小学对涝坡镇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进行对口帮扶,全面提升涝坡镇中小学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2018年8月中旬,学校选派教育专家对涝坡镇全体教师进行班级管理、集体备课、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等方面的培训。涝坡镇初级中学选派2名副校长到附属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并组织20余名骨干教师到附属中小学进行现场观摩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涝坡镇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涝坡镇初级中学在全县教育质量排名从全县十七处中学排名中倒数第二升至正数第五名。

  附属中小学与帮扶村小学结成帮扶对子,组织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帮助乡村教师业务提高。校团委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家庭走访、乡村支教、大手拉小手等实践活动。学生工作处组织心理教育专家关爱留守儿童,建设了“留守儿童活动站”,开展“周末大课堂”活动,师生志愿者利用周末到村辅导关爱留守儿童。

  组织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调查、电商培训、乡村规划等内容的“美丽中国千村行”活动。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来村开展为期20多天的“寻苔计划”支教活动,为村里儿童辅导课业、疏导心理、传授知识、拓展素质、开阔视野,让孩子们树立成才信心。

  3.发挥文化优势,促进精神扶贫

  学校将精神扶贫作为第一书记工作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扶贫先扶志”,以“精神扶贫”促进“精准脱贫”。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优势,送文化下乡,送思想入户,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美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切实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村民“站起来”并且“走得远”。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和大学生理论社团组织宣讲活动,用百姓语言解读“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三农”政策。书法学院师生走村入户、现场创作,开展“献爱心•送春联”活动。音乐学院师生把演出舞台搭在村头,帮助村民建起了舞蹈队、鼓乐队。传媒学院师生将镜头聚焦第一书记和百姓生活,创作拍摄公益微电影,倡导新农村新风尚。历史文化学院组织“传统文化泗水行”文化下乡系列活动,面向村民开设儒学讲堂、明德故事会,为每家每户发放“村规民约”和“新二十四孝”新年挂历。法学院开展了法律文化进乡村,红色文化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等系列活动。开展“信仰旗帜高扬,文化润泽人心”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支部党建共建与文化活动,与帮扶村“庄户剧团”同台演出。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6月1日,在涝坡镇中心小学组织了“孔子成长学堂”揭牌仪式暨爱心捐助活动,单承彬教授作了孔子成长学堂首场报告会。连续两年向儿童们赠送书籍、书包、水杯等六一节日礼物,价值7万余元。连续三年助力涝坡镇桃花节,协调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举办了乡村音乐会,表演了歌曲、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并通过现场写字、绘画,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艺术盛宴。为三个帮包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共绘制了山水、花鸟、传统文化、党建等主题的墙画180余幅,有效地美化了村容村貌。

  四、成效经验

  曲阜师范大学选派第一书记工作6年多来,对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从思想认识上、工作理念上、任务实施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1.党建是根

  建好村支部是扶贫脱贫的治本之策。建好一个党支部,就能带出一支好队伍,干好一番事业,惠及一方群众。

  第一书记都是从加强村支部建设破题,进而全面铺开扶贫脱贫工作。三岔河村第一书记通过走访调研、民意测验,发现村支书年龄偏大、思想守旧、动力不足,争取上级支持后选出新支书,村委班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罗家庄村第一书记刚入村时,发现村两委班子常年在村的只有“一个半”,其他人都在忙活自己的生意。第一书记通过加强教育、开展学习、划定分工、责权激励,将党员干部的心重新“拢在一起”,村里的工作很快有了起色,老百姓都说:“事有人管了,工作有人干了,村里有希望了!”。

  2.发展是魂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这是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第一书记始终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早见成效,用农村的新变化激励村民的新生活。罗家庄村第一书记用足用好国家政策,通过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乡村连片治理,顺利完成村庄整体搬迁和新村再造,村民们从破败的“罗家庄”住进了现代舒适的“安山小镇”。三年间,这个村娶进了31个新媳妇,40岁以上结婚的有5个,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是58岁,这是小山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盛况。

  3.民生为先

  民生无小事。要妥善处理好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善解后顾之忧,多解燃眉之急。

  第一书记切实把民生放在心上,尤其是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与村民站在一起。2015年11月中旬,泗水县遭遇58年以来最大降雪,第一书记在第一时间为特困户送去棉衣、棉被及取暖用煤,带领全村党员开展抗灾自救,确保了无一户贫困户老人因灾害伤亡,并为两处受灾严重厂房申请政府救济。第一书记在村民面前树立了“大灾无情、集体有爱”的良好形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尊重。

  4.情怀为重

  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是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感情基础。只有用真心、动真情,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真正把为民的情怀落实到为民的行动中。

  第一书记婉拒了镇政府的关照,坚持住进村里。他们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扔下普通话,换上老布鞋,走遍沟沟坎坎,访遍每家每户,在与村民的唠嗑中,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生活的酸甜苦辣,向村民讲解国家的政策、村里的发展思路。就在这种日常的交流中,将村委的发展规划转变为全体村民的发展共识和集体意愿,村民们也把第一书记当成自己的贴心人。

  综上,曲阜师范大学通过推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实行校地对接制度、半月调度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建立了推进第一书记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为高校第一书记驻村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提供了典型经验。同时,依托第一书记工作,推动学校自身优势与农村发展短板有效对接,形成了动员全校师生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做法,实现了高校科技智力文化优势的效能最大化,为兄弟高校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经验。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