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驻守边疆促脱贫 真情帮扶暖人心

——记内蒙古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帮扶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公合成村行政村典型材料

2019-10-1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收藏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在67年办学历程中,形成“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时代特征”的办学传统,遵循“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调结构、固基础、抓内涵、提质量、谋长远、求突破,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人才。

  学校始终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神圣职责。脱贫攻坚战作为目前全国三大战役之一,内蒙古农业大学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紧跟党中央前进步伐,选派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工作踏实认真、勤恳吃苦,敢于担当和奉献的年轻教师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

  内蒙古农业大学扶贫点位于祖国北疆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公合成村,该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干旱,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交错深度贫困村庄。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根据地区农牧业发展特色和民族聚居特点,经过慎重考虑,2014年5月选派蒙汉兼通安达老师(内蒙古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公合成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2019年5月又根据工作需要分别选派农业水利专业博士李超老师和畜牧专业博士徐元庆老师驻村工作,组成内蒙古农业大学帮扶公合成行政村驻村工作队。

  内蒙古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坚守驻村工作各项要求和纪律的同时勇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发展集体经济,增强社会扶贫投入,取得了较好的工作实效,拓宽了乡村振兴之路。

  理清思路,谋篇布局聚人心

  调查村情民意是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驻村队员们坚信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融入群众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他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走田间地头,参加村里的各种会议,调查村里的一户一房、一桥一路、一电一水、一田一林、一羊一牛,图1为驻村第一书记内蒙古农业大学安达老师入户调查。通过走访摸排的方式,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村民的想法,明确了村民致贫的原因,分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找到了公合成村的发展方向,并将各村村民的住户位置、房屋结构、家庭人数、在村常住情况、农户属性等制作成图,图2为根据入户调查绘制的公合成行政村泉掌子自然村住户平面位置图,用于农户的精准识别、状态统计和规划产业发展等。

图1  安达老师入户调查并向村民宣讲政策


图2 根据入户调查绘制的住户位置及状态图

  驻村工作队以党建凝聚人心,以党员带头引领,通过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向广大党员和农户宣传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扶贫政策方针,以党员为先导和骨干,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成立党员先锋队,连续6年在全国扶贫日之际,由校党委主要领导牵头,带领学校环节干部赴扶贫点,帮助在村孤寡老人、残障村民及因病丧失劳动力的农户抢收农作物(见图3),鼓励他们不要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要丧失困境中奋斗的勇气,更不要丧失对党和国家为广大人民谋福祉的信心。使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让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使国家的扶贫政策、产业、救助等落实到村民的地里、村民的收入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里,落实到村民的满意度里。  

图3 党员先锋队为村民抢收秋熟作物

  科技引领,增收提效促发展

  2014年之前,公合成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养殖业,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程度弱、投入回报率差。驻村工作队不遗余力的跑项目、请专家,组织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们进行了十余场科技讲座,为600余人进行了科技培训,推广新品种、落实新技术、发展新模式。2014-2019年先后组织国家特色产业技术体系油料、向日葵、燕麦、玉米、马铃薯及庭院作物11位岗位科学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病虫害防治等,图4为油料作物国家体系岗位科学家赵君教授田间指导葵花列当及黄萎病防治,图5为马铃薯国家体系岗位科学家蒙美莲教授指导村民科学播种。

图4 赵君教授指导病虫害防治


图5 蒙美莲教授指导春播

  良种才能高产,良机才能高效。公合成行政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风大而降雨量少,农民种植品种单一而低产,农业生产模式落后。为此,内蒙古农业大学组织学校各科研团队先后捐赠5000亩各类抗病强、产量高,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新品种作物良种,先后捐赠价值24.3万元农机具(见图6、7),试点推广“公司+农户”特色种植模式,形成了自然村级特色产业。组织协调内蒙古农业大学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和专家深入贫困家庭开展“结对子”帮扶290多人次,该村贫困户从2015年的162户375人减少至17户35人。

图6 内蒙古农业大学捐赠良种


图7 内蒙古农业大学捐赠大型农机具

  四子王旗地势高寒,十年九旱,风沙不断,地表水资源贫乏,水系简单,地下水位较深,可开采量小。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mm,蒸发量约为2000mm,起动风能日数超过250天,8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为50天,水资源短缺、干旱少雨是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和生态保障的最大瓶颈。为此,内蒙古农业大学面对本地农牧业发展的困境,大力宣传和推广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使得马铃薯的灌水量从原来的约350m³/亩下降到80-90m³/亩,节水效率达到了74.3%,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的防止因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而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和生态恶化,提高了农业用水保证率,增加了农业生产产量及农民收入。

  多措并举,驻村工作显成效

  与群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人畜饮水、农田灌溉设施和危房改造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驻村工作队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展博爱一日捐,共筹集近30万元用于解决所辖4个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和危房改造(见图8)。  

图8 驻村第一书记安达现场指导农村饮水和危房改造

  针对村里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协调内蒙古农业大学医院开展大规模的免费义诊“送医送药”活动,义诊人数超过1000人次,发放近3万多元的日常药品,并为每一位前来就诊和体检的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为村民节约看病医药费等约20多万元。图9、图10为校医院为广大村民义诊。组织师生为村里捐赠了10多万元的各类科普读物和书籍、400多套衣物(见图11),建立了村民图书阅览室和“爱心衣屋”。

图9  为村民免费体检


图10  为村民免费发放药物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协调学校制定了对扶贫点考入本校的学生给予减免学费的政策。为5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减免了6万元的学费,为四子王旗籍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11个,发放了勤工助学金6万余元,仅2016年就为四子王旗教育系统捐赠价值近30万元的桌、椅等教学用具。 

图11  援建的图书阅览室一角


图12  援建的爱心超市和爱心衣屋一角

  同时,考虑到村里留守的老年人和儿童购物出行不便,内蒙古农业大学捐赠了6200元在村里面建立起爱心超市,村民可根据自己日常的公益劳动和公约品德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一方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购物需求,另一方面提升了村民的公共道德与爱心奉献,为进一步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见图12)。

  2019年6月24日四子王旗公合成行政村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导致所辖的巨宝庄、后点力素、前点力素及什卜太等4个自然村房屋倒塌、村民被困,农田及道路冲毁,水电设施全面瘫痪。农大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投身到抗洪救灾一线,转移安置受困群众,运输发放救灾物资,参加灾后防疫,统计受灾情况(见图13、14)。

图13  驻村队员转移安置被困群众


图14  驻村队员发放救灾物资


图15  学校向扶贫点灾后重建捐款


图16  援建的公合成五保幸福院一角

  同时,动员帮扶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全体教工为灾区捐款18.2万元用于修建被冲毁的五保幸福院(见图15、16)。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由于在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方面的显著成效,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启动仪式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举行;2018年国家教育部特此表彰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做法和探索,并奖励扶贫项目款10万元。内蒙古教育厅专发文件,号召全区高校向内蒙古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学习;2019年4月,内蒙古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从全区8702个驻村工作队里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的驻村工作队。图17为获奖照片。

 

图17 内蒙古农业大学驻村工作对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