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发挥优势 精准帮扶 打赢脱贫攻坚战

内蒙古师范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材料

2019-10-1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收藏

  红旗庙嘎查,位于乌兰察布市锡勒乡政府所在地西北10公里处,多宽谷洼地,寒冷、干燥、多风,降雨量少且集中,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2014年6月份,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工作安排下,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为基层、为村民服务的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派驻三名干部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当时的红旗庙嘎查村有经济为零,村容村貌脏乱差,村里多老人,大部分牧民靠天吃饭,很多人还在温饱线上徘徊。

  为了贯彻精准扶贫,驻村干部开始走家串户,在田间地头和牧民家中,和乡亲们聊脱贫,聊发展,广泛征求牧民群众的意见,让牧民群众提出嘎查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优势,与贫困地区群众密切配合,着力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和驻村扶贫上精准发力,认真吃透政策、规范档卡建立,扎实开展扶贫工作,切实把各项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

  一、领导重视,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制定脱贫策略

  2014年6月以来,学校主要领导调研帮扶工作共12次。2018年8月,云国宏校长、刘九万副校长深入扶贫点了解检查帮扶工作,2018年10月,校党委书记黄雅丽、副校长刘九万、王来喜亲自带队,督查扶贫工作。

  为积极做好扶贫工作,配合市、旗、乡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学校专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专项组即项目规划组、驻村工作组、教育帮扶工作组、协调工作组。校领导多次带领项目规划组、驻村工作组、协调工作组一行到红旗庙嘎查就精准脱贫推进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市扶贫办、旗、乡政府进行了认真研讨交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规划和帮扶项目。

刘九万副校长赴红旗庙嘎查深入调研

  二、科学规划,推进项目落地,带动产业发展。

  红旗庙嘎查当地经济以牧业、养殖业为主,部分牧民饲养奶牛,但由于距离奶站较远,有些牛奶未能及时出售给牧民造成损失。经过走访贫困户及市场调研,学校决定扶持嘎查贫困户发展酸奶猪养殖产业。2017年至今,学校共投资27万元购买仔猪支扶酸奶猪产业。每年末,学校还包销牧民未出售的猪肉,每头猪可为牧民增收2000元。

  红旗庙嘎查距离辉腾锡勒草原核心景区20公里,同时又是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绥东工作团驻地,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条件。2015年,学校出资10万元建设了15顶蒙古包发展嘎查旅游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000元。2018年,学校动员全校师生捐款61万元用于村委会和抗日根据地绥东工作团革命纪念馆建设。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项目审批。

察右后旗红旗庙嘎查绥东工作团史料馆效果图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学校依托红旗庙嘎查优质的农牧业资源及毗邻辉腾锡勒草原等优势,制定特色养殖规划和特色旅游规划。学校驻村工作组积极组织协调,大力推动了产业项目落地,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2015年,学校出资10万元在嘎查建成了20M的宽带网络,光纤入户让家家看上了网络电视,通上了互联网,同时为贫困户捐赠23台电脑及音响,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红旗庙嘎查成为了乌兰察布市宽带第一村。

 

 

红旗庙嘎查实现通网,成为乌兰察布市宽带第一村

  2018年,学校投入13万元修建红旗庙嘎查东草滩水利设施,现已投入使用。有效灌溉面积800亩,惠及农牧民61户,每亩可收干草1000斤,解决了牧民冬季牲畜饲料问题。

红旗庙嘎查水利管灌工程

  四、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2017年,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带领呼市和包头市的15名教研员、一线教师及小学校长深入到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教师分别进入白音察干第一小学、明德小学及察右后旗幼儿园教学课堂进行实践指导,效果良好,受到当地教育局和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文学院派90名本科生分别到察右后旗一中、三中、风华中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并将上述学校作为我校实习基地进行长期的帮扶合作。

  201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网络管理系统为依托,由校团委从全校各学院选拔了50名志愿者组成内蒙古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教育关爱服务团),以“青春大学习 奋斗新时代”为主题,在察哈尔右翼后旗进行了语文、英语、创意画、素描、电子琴、国画、合唱、通俗、计算机、武术、舞蹈、篮球、乒乓球、足球等14门课程进行支教,并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6场主题教育活动,进行了3场送文艺演出下乡活动。

内蒙古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教育关爱服务团)文艺演出下乡活动

  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民族教育的摇篮”,在教育扶贫方面有天然优势。为真正帮助群众脱贫,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学校充分发挥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将教育扶贫放在扶贫工作重要位置,从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助学帮扶等方面为察右后旗的基础教育提供帮助。

  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国家和自治区扶贫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3月,学校与自治区扶贫办公室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合作建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扶贫与发展研究院”,聚焦脱贫攻坚的巨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研究,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齐心协力为自治区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

  五、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由于嘎查距离镇、县较远,交通不便,针对嘎查群众过年吃菜难的问题,学校连续4年深入帮扶点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给全体村民送去了大米、白面和新鲜蔬菜,确保老百姓过一个祥和、幸福的年。


2019年2月1日内蒙古师范大学深入帮扶点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针对部分发展意识弱,生活懒惰的贫困户,学校驻村工作组从扶“志”着手,多次沟通谈心,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包袱,激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村民马志福和妻子赵秀芳年龄大,且都身患多种疾病,由于回村不到一年,无法享受贫困户待遇,生活十分困难。2019年3月,赵秀芳因视网膜脱落及白内障,双目突然失明。学校后勤服务集团部分党员职工在水滴筹网络平台上为其捐款。并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再次为其捐款4450元用于康复治疗。

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组织捐款

  工作组经常性走村入户,宣传政策,走访群众,耐心向贫困户解释扶贫政策和贫困户准入、退出流程方法,与村民商讨扶贫资金使用,产业发展规划及思路,并尽力帮助协调解决。经过几年的努力,扶贫工作组靠认真、耐心、真诚感动群众,引导他们初步树立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的强大信心。

  截至目前,我校帮扶已完成了摸底调查、建档立卡、项目规划、捐助物资、教育帮扶、产业投资等工作,直接投入资金141.5万元,协调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已帮助11户贫困户脱贫。

  开展帮扶工作5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为基层、为村民服务的思想,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工作安排和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着力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和驻村扶贫上精准发力,从严从实从快做好帮扶工作,积极争取各方面经费投入,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