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深化改革提质量 校企合作促就业

——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就业创业经验材料

2019-10-15 来源:甘肃省教育厅收藏

  学校按照“依托项目夯基础,瞄准市场设专业,接轨企业搞教改,突出实训抓质量,扩大就业促效益”的办学思路,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在办学规模、质量、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精准定位市场需求,科学优化设置专业

  学校着眼于服务学生就业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建立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预警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先后新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和畜禽生产及疾病防治2个涉农专业及电子商务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与促进学生就业目标相适应。开设的13个专业中,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省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国家示范校项目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全省中职校第五届课程组牵头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四个专业为全国首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学保障能力

  学校按照“依据培养方案,满足培训需求,场地升级扩容,设备增量提质”的思路,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实训设备,满足了教育教学及社会培训鉴定需求。学校现建有3D打印等59个高标准实训室,2200多个工位,设备总价值3500多万元。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智慧校园”,实现了1000M带宽光纤接入,校园内无线WIFI全覆盖,建成了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立体化融合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师生可在校园内随时随地调阅学习。成立了机件加工服务部和家电维修服务部,每年对外开展技术咨询及服务项目10多个。合作企业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按照企业一比一标准为学校投资建成了仿真生产线一条,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学校捐赠了市场价值15.98万元的“博越”实训汽车1辆,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环境,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师资素质培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学校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目标,通过开展作风专项整治活动,采取校本培训,送出去参加项目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观摩学习职教名校管理经验,邀请职教名家进校开展专题培训讲座,校内举办课堂大讲赛、专业技能大比武,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提升等系列师资培养工程,有效提升了师德师风师能,实现了师资团队由专任教师到“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三梯度”专业成长。学校现有市县级“双师型”教师86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39人,有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省级园丁奖获得者2人,首届甘肃十大杰出职业院校校长1人,有370多人次撰写的论文、参与研究的课题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通过评审验收。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抓手,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要求为标准,建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训练任务与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现代学徒技能训练体系,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四模三维六融通”层次化课程体系和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素养为本的道德、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以“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依托智慧云校园平台,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过程,做到了“虚”、“实”结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奖率连年处于全市前列,5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就业学生专业技能深受企业好评,满意率达到了98%以上。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拓宽实习就业渠道

  学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与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顺利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就业。校企双方建立了“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教学资源、联合开展师资培训、联合建设实训基地、联合考评顶岗实习学生”的协同育人机制,合作企业坚持每学期两次委派技术人员来校为冠名班学生授课,为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建立大金空调、吉利汽车、申洲针织等冠名班22个,企业为冠名班学生提供工服471套,发放奖学金、帮困金、捐赠实训设备及耗材110多万元,就业率达97.4%以上,学生月收入达到了4500元以上,实现了“招收一个学生,培养一个学生,就业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的育人目标。

  强化核心素养教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围绕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和社会能力素质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组建社团,让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开展活动,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促进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通过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秋季篮球赛等体育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举办科技进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的能力;开展“三个100(100首名诗、100首名曲、100幅名画)”进校园、经典诗文诵读、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展览讲座、读书交流、英语演讲等活动,培养了学生人文素养;组建了3D打印、机器人、绿色使者、小小创客、职业英语等社团,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加入一个社团,综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讲座等活动等,对学生开展创业意识教育,为他们植入了“创新创业基因”,提高了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和职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转换成本,为将来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创新就业管理机制,确保稳定就业创业

  为了强化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与持久性,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学校建立了“领导实地考察-确定安置企业-企业来校面试-护送学生进厂-签订用工合同-进厂跟踪管理-长期跟踪服务”的实习就业管理机制。学生第三学年在企业实践实习期间,学校均选派工作认真负责、沟通协调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企业跟踪管理3~6个月,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技能指导,协调解决学生存在的困难,减少了学生实习期间的各种困惑。学校领导每年3月份对所有实践实习和毕业就业学生进行回访,了解学生的工作、生活等情况,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掌握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执行情况,征求学生对工作和生活、实习企业、实习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稳定了学生思想情绪,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了学生能在企业“进得去、留得住、快发展”,提高了就业学生的稳定率。近年来,学生的实习及就业稳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彰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泾川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