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武陵深处献身职教的“菇仙姑”

——记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顾昌华

2019-09-04 来源:教师司收藏

  痴心不改,只因“育才”。33年,她从一个青涩懵懂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两鬓斑白的三级教授。扎根职教战线三尺讲台,一如既往地默默坚守,在平凡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她都用心书写耕耘“不平凡”,回报的是爱徒们成才的喜报、同行的广泛认同和农业企业、农民的点赞...

  —— 题记

  在武陵山腹地的铜仁,只要提起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顾昌华,人们都会翘起大拇指:“她可是我们这里的菇仙姑”,都会对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感人故事赞不绝口。

  顾昌华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本科学历,农业推广硕士,高级技师、国家考评员,三级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三十三载从教路,顾昌华挚爱着职教事业,倾注一腔慈母般的亲情,用爱滋养着每一个学农学生和青年教师,得到师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褒奖,农民的点赞……先后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省级优秀教师、省级职教名师、省级五一劳动奖章、省级 “三农行动”优秀专家等20余项殊荣。

  专业教学有虔心

  “顾老师,是最和蔼可亲的微笑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无论课堂、山间田野还是现代化的聟能生产车间,从来没有看见她高高在上或者不耐烦的样子,和我们在一起,她总是带微笑地向我们灌输病虫害如何防治、食用菌怎样栽培、花卉如何悉心养护……我们都叫她微笑老师!”一位来自农学院的学生刘九英这样评价自己的授课教师顾昌华。

  “用我所学教学生农业知识和种植技能是我的专业所长,但我始终坚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理念,把优良的种子种在农民的田间,把真善美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间。”33年来,顾昌华教授用微笑和真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像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获得者安文忠那样的优秀毕业生。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个当年的黄毛丫头,已经扎根职业教育事业一辈子,面对这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我从不后悔,我不但要为农业农村绿色健康产业培养更多蘑菇人才,还要培养更多扎根职教教育的蘑菇老师和花卉专家!”

  铜仁职院的青年教师黄江在谈到顾昌华教授时说:“顾老师,台上学为人师,台下为人师表,她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她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子女,爱农业就像爱自己的生命,爱农民就像爱自己的父母。”顾昌华因为长年累月到田间地头教学和帮扶,不但得了关节炎,还得了颈椎病,但她从来没有埋怨过。只要哪个农民、农场或企业一个电话,她都不计报酬地前往技术指导。这些感人事迹在照壁山下不知感染了多少青年教师。

  除了有“笑”有“爱”,在武陵腹地,梵净山脚下,顾昌华还通过从书本走到课堂,从课堂走到实验室,从实验室走到田间,从田间再走回课本,33年如一日,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生产技术》《园林植物识别技术》等课程讲得倒背如流。在她的主持下,《园林植物识别技术》成为国家级精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为专业带头人领衔省级植物生产优秀教学团队,立足职业教育新理念,以能力为本,以项目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了“依季分项、双境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从院级重点专业发展成省级示范专业,最终建设成国家骨干重点专业。目前她所领衔的专业已经培养毕业生达5000余人,已经成长成为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的达600余人。

  科研育人有担当

  正是执着地秉持着她始终如一的“育人”理念和“依托特色资源做科研,服务地方产业促发展”的信念,顾昌华还毅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到了食用菌菌种资源研发和栽培技术研究上来,在食用菌良种引进、选育、驯化等研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实现了有效的成果转化,助推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迈上了康庄大道,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技能人才。

  然而,顾昌华却并不赞同这样的“单打独斗”,她始终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在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团结协作等方面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出发点,自2013年起,顾昌华就开始在广大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发起了汇聚科研合作伙伴的行动,自发组织起了“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服务团队”,期望通过真实参与科研过程锻炼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农学院2016级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徐松就是“慕名”加入团队的成员之一。刚入学不久,听闻“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服务团队”一些基本情况的徐松就凭着对于知识的渴求和专业兴趣敲响了顾昌华老师实验室的门。“我能加入到这个科研团队中来吗?”徐松忐忑地问。顾昌华在亲切地同他进行谈话了解后,便十分欢迎地接纳了这位新成员,并带着他参观了食用菌繁育中心。顾昌华告诉徐松:“想做好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辛苦,就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为民造福的情怀”,这句话徐松牢牢记在了心里。面对刚刚加入团队,毫无科研基础的徐松,顾昌华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他培养基制作、消毒与灭菌、接种、培养等基础技能,而这样的技能传授已经成为了顾昌华对每一名新加入团队成员的“欢迎仪式”。

  为了培养和检验团队成员们的科研应用能力,顾昌华还经常带着徐松他们到有关食用菌基地、企业去进行科技帮扶和实践锻炼;为了建设食用菌标本馆,也会带着他们深入到梵净山的丛林中去进行野生菌的标本采集与制作。

  在食用菌的培育过程中,有成功时的欢声笑语,自然也会遇到失败时的低落颓唐。在一次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预想的结果,看着忙了几个月的成果付之东流,徐松不免有些灰心和泄气,第二天便没有准时再到实验室去,但是他却收到了顾昌华老师的短信:“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我们只有从挫折和失败中百折不挠地去追寻并且靠近真理”。这给了徐松很大的鼓励,他又燃起了不服输的斗志,靠着更加辛勤的投入和精心的操作,两个月后,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新的菌种。

  已经跟随顾昌华老师在“食用菌生产技术科研服务团队”从事科研锻炼快三年的徐松即将毕业了,他的食用菌培育熟练操作技能受到了很多用人企业的青睐,玉屏贵福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徐松现在正积极准备专升本考试,他说:“我想再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将来可以像顾老师那样,做一个真正可以用专业技术服务于民的人,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家乡做出更多的贡献。”

  像徐松一样,科研团队中已经有近百名学生在顾昌华老师的言传身教和长期科研磨砺过程中,实现了技能飞跃、学历提升,成为了优秀员工和创业老板。相比起骄人的科研成果来,顾昌华总是说,我有更值得骄傲和真正自豪的东西,那就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实验室里、在大棚中、在山野上、在企业里共同探索食用菌培育技术的科研旅途和美好时光,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才是我最珍视的的东西。

  顾昌华不仅注重对于学生的精心培育,还通过组建科研服务团队吸纳了大批青年教师,成为了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好师傅和领路人。在“食用菌生产技术科研服务团队”里,有飞速提升了专业水平的张志昌讲师,有申报了省级课题的杨慧博士,有成长为教研室主任的赵会芳教授、农学院办公室主任崔志钢副教授等等,献身科研,矢志育人,已成为顾昌华毕生不渝的追求。  

  顾昌华和她所带领的科研服务团队始终以高质量的科研创新和生产实践为着力点,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建成了铜仁市梵净山食用菌菌种资源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梵净山野生食药用菌繁育工作,为铜仁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菌种保证;建立了梵净山食药用菌标本馆,开展对梵净山野生菌资源调查,收集了野生菌标本90多种,浸泡野生菌标本200多瓶;建成集教学、科研、服务一体的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向农户年提供平菇、香菇、黑木耳、草菇等优良菌种,比常规品种产量提高10%以上,商品率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并与印江县、玉屏县和万山区农牧科技局开展食用菌科技合作,签订食用菌科技合作协议,编制印江十三五规划-食用菌产业,服务指导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顾昌华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铜仁市食用菌研发领域的首席专家,成为了给予青年人人生更好发展和更多出彩机会的“菇仙姑”。

  社会服务有作为

  说到“菇仙姑”这个称号,其实行业企业和农民朋友们更是深有体会。顾昌华教授有着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服务社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几十年来,顾昌华教授不畏风雨,兢兢业业,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农民朋友,服务地方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教授下基层”“农技120服务”“农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等服务载体都有她的身影,线上交流、答疑,线下指导、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助推“一村一品”产业形成,平均年开展各类培训累计2000人次,为地方种植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行家能手,优秀事迹被《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媒体报道。

  做为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企提供技术支持,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以项目带动企业的技术升级与改造,提升企业的产品生命力。如帮扶贵州华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解决公司运转困难,成为行业内领先知名企业。

  葡萄霜霉病是制约万山区葡萄产业发展的症结,顾昌华教授以攻关霜霉病防控技术为己任,采取技术培训和现场传授方式指导。2017年3月-5月在万山区下溪乡、在大坪乡、开天桃花园基地、谢桥龙门敖等葡萄基地实地培训,培训人次达800人。采取发放葡萄病虫害资料、现场讲授并实验的方式进行,从怎样栽培能减少病虫害发生,葡萄什么气候易发病,怎样合理施肥,每月怎么防治病虫害与正确选药,合理配制波尔多液、熬制石硫合剂,如何提高葡萄结果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耐心指导,并与学员们在葡萄园区进行剪枝、施肥、配药操作,同时,采取“一对一”提问方式解答学员门的技术难题。下溪乡、大坪乡、开天桃花园基地、谢桥龙门敖等控制霜霉病效果明显,发病率较2016年大大减退,发病率控制在30-40%,葡萄产量增收幅度十分明显。

  “这是灰树花,这是羊肚菌,都是珍稀的菌种,质量没得说,现在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在万山区敖寨乡两河口村的电商服务站里,工作人员正在对即将发出的食用菌进行打包。敖寨是“食用菌之乡”,提起这块金字招牌,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从2015年起,食用菌产业就在该乡中华山村落地生根,日渐壮大,有了产业,脱贫攻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顾昌华教授风雨兼程,与敖寨乡食用菌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捆绑在一起。以示范菇农看、指导菇农干、帮着菇农赚的服务为宗旨,致力攻关节点瓶颈。几年来,帮扶万山区敖寨乡产业发展,技术指导食用菌产业共1100万棒,累计实现产值9000万元,纯利润近2000万元,有效带动精准扶贫户260户782人直接受益,辐射带动10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顾昌华教授因此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躬耕杏坛,潜心教书育人谱乐章;扎根黔东,服务脱贫攻坚真女将。33年转瞬即逝,但献身职教事业所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成为了顾昌华的无悔芳华和幸福回忆。现在,这位手上有茧、脚下有泥、心中有民的“菇仙姑”,在职教发展的春天里正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矢志追寻着属于她的工匠梦和育人梦……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