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扎根大山追逐他的教育梦

——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贾利民

2019-09-04 来源:教师司收藏

  他用一颗赤诚的教育心,脉动一群农村孩子的心,他用自己的教育梦想之光,点亮山村更多家庭的希望之光。他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他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面对农村教育,他以“智慧”之思,为所有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样本和标杆,为那些坚守农村教育的教师们点燃了一盏希望之灯。

  ——题记

  他在偏远山村的三尺讲台坚守29载,从一名乡村中学英语代课教师起步,探索教学路径,设计课改方案,引领一所乡村学校教育改革方向,把一个即将撤并的教育教学双差校,一跃成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张名片,成为各地参观学习的基地。经历过高考逐梦的艰辛,体味过教改之路的跌宕,始终不改的是心怀一颗“教育梦”,用心播种,用爱浇灌,以他的教育梦撑起山里娃的“未来梦”,力争每一步迈得铿锵有力、踏实稳健。他就是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贾利民。   

  他的教育梦为山里娃撑起一片天

  他的教改路,源于29年前的一个梦——这个梦,是为了却高考那年名落孙山的遗憾,更是为了帮助大山里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89年高考,贾利民以10分之差落榜,当时他家中很是贫困,根本没有钱支持他参加复读。“今后的人生路怎么走?”成了摆在贾利民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贾利民终于想通了,与其在迷惘中伤心,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

  当年,正赶上他的老家陡子峪中学缺教师,学校决定让贾利民担任初中英语代课教师。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刻起,贾利民就暗暗立下了誓言:“自己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一定要努力拼搏,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英语教学只能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本教材。学校没有录音机,师生的发音不标准,学生的英语成绩低下,有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连26个英文字母都说不全。看到此情此景,他决定自费购买教学器材,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可当时,家里因为供他、弟弟和妹妹上学,已经欠了不少外债,他每月工资又很有限。尽管如此,贾利民和母亲卖掉家里的鸡蛋和两只羊,再加上他2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录音机、一套英语听力磁带和一本英汉词典。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他投入了所有精力。白天,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晚上,批改作业,查阅资料,跟着录音机练发音,学口语,晚上11点前从未睡过觉。

  经过三年努力,他带的第一届孩子中考时,英语成绩闯进了全县前三名,还有两个孩子考上了中专,这在该校还是首次,也轰动了全乡! “我像自己考上大学一样,第一时间冲进家里,趴在母亲的怀里大哭了一场。”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贾利民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从事班主任的工作中,贾利民始终坚持与学生打成一片,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孩子们感受到了贾利民对他们的关爱,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在贾利民带的11届毕业班里,有8次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三名,其中5次拿了全县第一名。

  贾利民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进行教育科研研究,亲自主持了5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其中有两项被评为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管理和教学方面的文章2000多篇,其中有30多篇论文荣获全国一等奖,出版论著和教材11部,应全国各地邀请做全国学术报告100多场次。

  为乡村课改,他立下“军令状”

  2002年,贾利民被任命为陡子峪中学校长。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位中学校长,虽然工作角色有了转变,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我一边教着英语课,一边抓学校的管理,把英语的科研成果扩大到学校的各个学科,全校教学成绩迅速提升,每年学校的中考成绩都在全县前3名。”

  2009年,六道河中学与陡子峪中学合并,贾利民被调到六道河中学任校长。由于当时老百姓对学校撤并不理解,导致大部分优秀生源外流,部分困难学生辍学,一时间,学校秩序大乱。面对现状,贾利民及时召开班子会,统一思想,分析形势,明确奋斗目标,将目光锁定在课堂改革上。这一年10月,贾利民结合多年的教学和管理实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

  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一位教师抛出了狠话:“课改就是花架子,我宁可不要搞课改!”家长声讨学校:“是在拿我们的孩子当‘小白鼠’吗?要是搞课改,孩子就要转学!”

  面对质疑,贾利民许诺:“课改要是失败了,我这个校长就不干了!”

  亲友的误解、责难,同行的批评,家长的恐吓,他人的诽谤……他没有止步不前,依旧认准自己的“理”,更加坚定“要把课改进行到底!”

  他痴心执着的课改,教师的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教师的工作激情被唤醒,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说学生笨、训学生不对、斥学生不行的语言已很难听见,过去很少笑的教师现在也常挂着开心的笑容。课改改变了教师的角色,现在在课堂上,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师生感情越来越深,教师普遍感觉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舒心、越来越快乐,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课改带来了浓浓师生情。

  课改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教师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工作思路发生了改变,开始主动思考课改,主动改革课堂,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适合学生。

  课改改变了学生,他们敢讲、敢说、敢问、敢想,自信又活泼。学生成绩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互动、反馈已经成为课堂常态。

  他和智慧素养教育结缘

  贾利民校长以课改为突破口,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经过8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文化管理、智慧德育、六道课堂、课程超市、动力评价、自助培训等“六大工程”的智慧素养教育模式,走出了以“智慧素养教育”为主体,以“中华传统教育、课堂改革”为两翼的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管理和顺、德育和美、课堂和乐、课程和悦、评价和畅、培训和融的六道“和”文化。《智慧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项目。

  智慧素养教育主张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生间相互融合促进的措施,肯定学生身上隐藏的潜能,不以成绩论学生好坏。智慧素养教育的“一育、三课、四自、五管”成为了学校的鲜明必须特色。

  “一育”就是智慧德育,它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智慧德育包括主体育人、课程育人、国学育人、读书育人、自我育人、激励育人“六道育人”体系。“和谐施教,以美育人,让每一个学生主动愉悦多元发展”,即以美的规律改善教育,从而构成了德育的“和美”文化。

  “三课”指“6641”程序化预习课、分层异动课和选课走班的校本课程课。6641程序化预习课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分层异动课强调教育均衡从课堂开始,通过异动小组分层学习,每节课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最大收获;学校还开设了10门必修和24门选课走班的校本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超市。这样的课程经由时间和空间,与人、事、物彼此融合互动对话,编织成长故事,在立体多元的实践体验中让学生感受人文、自然和社会,探索科学,创造艺术,丰盈生命,让知识变智慧,让规范变道德,让目标变信仰。

  “五管”“四自”是学生校长助理团、学管会、社团联合会、值周班、班级双轮双督委员会的学生自主管理“五驾马车”,让学生达到了“生活自理,学会生存”“管理自主,发展潜能”“学习自觉,提升素养”“身心自由,健康成长”,达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六道河中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2013年到现在六道河中学的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第一。学生也变得阳光、自信和快乐了,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外校就读的学生纷纷转回学校。

  同时,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42名教师在全国课堂大赛上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有100多人次应邀到全国各地做示范课、讲座,为20多个县区和学校进行课改的培训和诊断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社会的好评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真心付出是对教育事业最真的诠释

  从教近30年来,贾利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上。从2011年开始,学校开始改扩建,贾利民更忙了。他一边抓基建,一边抓课改。一个学期下来,竟听了180节课。由于旧校舍的拆除,当时学生只能住在离学校一里之外的活动板房,除了板房的闷热潮湿和蚊虫叮咬外,每天还要四次穿过到处是壕沟乱石的建筑工地,为了学生的安全和繁忙的工作,他每天吃住在校,白天忙工程建设,深入课堂听课,落实学校管理,晚上为解决课改存在的问题还要上网查阅资料,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每天完成这些工作都会到深夜。超负荷的工作让他变得又黑又瘦,体重减轻20多斤,学校的老师劝他说,校长休息休息吧,别累坏了身体,每次他都开玩笑说“累并快乐着”。

  2011年11月1日,贾利民的父母出了车祸,父亲腰椎粉碎性骨折,母亲的胳膊和大腿严重挫伤。两位老人怕影响他的工作没有告诉他,直到下午4点大夫说有可能要做手术时,母亲才告诉了贾利民。“在我接到电话的瞬间,大脑一片空白,也不知道电话中我说了些什么。”当时学校正在施工,学生刚搬进新宿舍楼,但因为楼里的厕所还不能使用,学生晚上去厕所需要到楼外,而楼外到处是施工的壕沟。贾利民不放心,在和医生商量完治疗方案后,狠下心返回了学校,都没来得急陪伴父母一夜。就这样,在他父母住院的23个日日夜夜里,贾利民没能去陪一天……

  29年的从教生涯,让贾利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

  29年的工作经历、22年的党龄告诉他,矢志不渝是对信念的坚守,真心付出是对奉献的最真诠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要让事业在奉献中闪光。”他先后两次被河北省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省政府授予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