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有地位 有前途 有活力记者眼中的全新职业教育

2017-05-11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收藏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学生参与服务G20峰会

  曾几何时,职业教育在我国仅仅被作为普通教育的一种次要补充形式,只有那些不能完成普通教育的学生才会考虑进入职业学校。长久以来,这种先天的低人一等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一方面,社会对职校生普遍有成见,认为这是一群失败了的学生,用人单位冷眼相看、区别对待。学生家长也以把自己的子女送进职校为耻,宁可花高价、托关系进一所十分普通的非职业学校。另一方面,职校生对自己也不认可,不少学生长期被贴着“差生”的标签,认为自己的前途黯淡,因而放任自我、浑浑噩噩。甚至于一些职业教育的从业者本身都失去了信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地位日趋重要。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曾经那个低人一等的职业教育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以浙江省为例,“十二五”期间,我省的职业教育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之路,职教曾经的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了。

  在以“推进产教融合 打造大国工匠”为主题的浙江省第三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前夕,记者参与了2017教育环浙行——“职教风采与使命”系列媒体采风活动。在杭州、金华、丽水三地的几所职校里,亲眼见证了改革浪潮中全新的职业。

  职校地位不断上升

  “过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谈及近年来职教发生的改变,一位职校教师这样告诉记者,“职校培养的人才不受重视,学校的发展自然也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学生学得没有动力,老师教得也没有激情。如今情况就不同了,职业教育仿佛从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这种地位上的变化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在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钟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费方面,现在我们学校每年有1000多万元的设备专项款,用于购置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供学生实训;人才方面,今年整个永康只有80个人才引进指标,我们学校就独占了24个,要问为什么我们学校这么受重视,原因很简单,永康是知名的五金之乡,5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仅模具制造类企业就有近2万家,如此众多的制造类企业要转型升级,高技术人才不可或缺,职校的地位也就格外重要。”

  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也展示出自己难以取代的价值,成为中国教育走出去的“桥头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迄今为止已招收来自卢旺达、喀麦隆、毛里塔尼亚等5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留学生前来就读。学校更是受卢旺达政府委托为其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已派遣了48名留学生分别在电子信息、酒店管理、机械制造等专业学习。罗如意就是这些留学生中的一员,来中国不足3年的他已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和他的卢旺达同学一起参加了日前举行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我在中国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我想学更多,回去建设我的国家。”罗如意说。

  职校毕业生很抢手

  职业教育往大了说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石,而具体到一家一户,则关系着每一个毕业生的职业前景,这也是学生和家长们选择职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多数职校生毕业后会进入工厂成为一名产业工人。以往,这样的工作往往意味着重复、枯燥的劳动和相对较低的收入,这一点也反过来影响了职校的生源。现如今,在制造业走向高端智能制造、推进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职校生的职业前景也已不同于往昔。

  “可能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我们的学生现在并不需要去学习那些具体的加工技术了,因为在现在的主流企业中,这些环境恶劣、重复劳动、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已经基本交给机器人去完成。”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带记者参观该校的工业4.0“浙江智造”公共实训基地。在这里,学生们主要学习的是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控制、维修,他们穿着整洁的工装坐在电脑前,与其说是产业工人倒更像是IT业的职员。“在未来工业4.0的大环境中,工业生产将实现全程电脑控制,所有信息云端集中,生产管理一体化,企业所需要的不再是流水线工人,而是掌握高端设备操作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丁院长介绍说,“我校实训基地中的设备,很多都是世界一流乃至最先进的,能够熟练操作这些设备的学生,将会是未来制造业全面实现机器换人后最为紧缺的人才。不少人一入学便被企业预订,在浙江这样的制造业大省,同学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前途的光明,因而更为勤奋、刻苦地学习。”

  作为中职学校的永康职技校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我们学校的招生现在是个大问题,不再是以前的招不到,而是招不下,排队报名的家长从清晨排到天黑,”负责教务工作的吕兴昌老师告诉记者,“高技术工人越来越抢手了,收入越来越高了,家长们都看得到。”

  校企互动有活力

  高技术人才缺口再大,关键还得学校培养得出。要说近年来职教最为直观的改变,那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随着校企合作教学、现代学徒制等新制度的引入,职业教育的课堂展现出了久违的活力。

  供职于全球知名服装企业达利集团的刘军师傅是一位从事缝纫机制造行业30余年的资深技师,曾被杭州市授予杭州“首席技师”称号。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行业大师,却说自己不久前才刚刚毕业。原来,达利集团与萧山三职、杭职院两所职业学校建立了“一企两翼”的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杭职院专门成立了二级学院“达利女装学院”, 该学院一方面在达利公司技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当中;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技师提供进修提升的机会。而萧山三职则让服装相关专业的学生与达利公司的技师结对,在协助技师完成真实工作的过程中,一对一地学习。因而现在的刘军,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他既在杭职院进修,从这里掌握一些国内外的新技术、新需求,又带着萧山三职的几个学生,孜孜不倦地把自己30余年的积累传授给他们。“学习很有必要,我做这一行的时间久了,有些知识、技术就落伍了,就得更新,”刘军说,“能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年轻人,我也很开心,我当年就是师父带出来的,现在的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好,比我们那时学得快多了,坐那边的那个小家伙已经能自己完成全套工序了。”

  只有以企业真实产品研发促进课程改革,才能让教学改革变得更有方向。以纺织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原来按照印花、提花等不同面料进行分类的传统教学因为理论性太强,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从2012年开始,达利女装学院的这一专业根据达利产品研发项目进行课程改革,不仅在达利公司找到了真实产品研发项目,而且让师生的专业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杭职院一位专业负责人说。

  一系列的改变,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是质的提升。职校通过发挥特色,承担社会责任,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自身价值。

  去年,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峰会期间,来自杭州市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杭州市艺校等学校的2719名在校职教师生参与了餐饮、会展、志愿者等一线服务。特别是在主会场、国宴晚会、《最忆是杭州》演出等三个主要场所,都留下了他们的亮丽身影,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职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获得了各界的好评和政府的表彰。

  大事能做好,小事也一样。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支由学生组成的“金扳手”志愿服务队,下设汽车养护、家电维修、水电维修、计算机维护四个小队。自成立以来已为群众提供无偿洗车、养护服务400余次,修好电器、水电设备、电脑数千件,深受周边社区居民欢迎。“我们在志愿服务中不仅丰富了技能运用的经验,还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收获了知识与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不忘初心。”志愿服务队的一位同学说。(记者 原野)

(责任编辑:赵奕(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