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职业教育尚待改变“二等公民”地位

2017-04-17 来源:光明网收藏

  当前是我国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为真正解决“技工荒”,学界、业界呼吁从改变就业观念的根本入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校企合作开辟广阔新天地。

  记者调研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职业教育“二等公民”地位尚未根本改变。从事职教多年的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钟江生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不足和风险,是职校生源与未来岗位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吉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晓园也认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司空见惯,家长和学生长期将职业教育作为升学的最后选项,导致生源质量不高。

  二是产教未能实现紧密融合。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虽然普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但能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的不多。

  三是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关起门’来教书,企业怎么会吸收没有实践经验、技术落后的学生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向云认为,企业技术更新快,但一些职校教育却跟不上节奏,落后的教材、久未更新的硬件都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

  四是技工待遇、发展空间普遍受限。据一名基层高级技工透露,技术工人与干部、工程师相比,在收入、待遇和地位上相差甚远,因此许多技艺技能较强、知识水平也不低的高级技工无奈选择了“以工代干”。

  五是青年劳动力就业更倾向于向三产服务业流动。绍兴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如今,80、90后青年人普遍不愿意到工厂做工,更愿意从事劳动量较轻、收入较高的服务业。

  部分企业界、教育界人士认为,职业教育要想既实现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又能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从以下多方面入手。

  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应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国家对专技人员的重视、工资待遇的提升逐渐扭转了这一现象。在当今提倡“大国工匠”的时代,政府部门也应围绕如何让劳动者愿意成为技能人才进行必要的引导,让技能者能够体面地生活。

  在职校与需求企业间建立稳定、共赢的良性合作机制。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局长尹艳、四川西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李中东等人士建议,将职校与企业的合作纳入常态化评价机制中。一方面,企业可依据实际技工需求,提前对职校投资,建设仿真生产环境,缓解职校发展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职校学生可与合作企业较早达成培养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使企业对职校实训的投资有所保障。

  拓展从企业灵活聘用教师的机制。过去,职业学校招收教师必经“笔试关”,一些善于操作、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基础不足的高级技工长期无法进入职教队伍。今后可围绕需求,创新职校教师引进机制,在聘用方式上也可灵活,能进能出。

  倚重部分企业资源设立专业学院,面向应用培养人才。企业有厂房、有高级技工师傅还有现实生产环境,有的企业已经具备设立专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级技工的能力,应鼓励这部分能力充分释放出来。

  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要赋予技工学校招生平权。探索改变先普通高中,再中职学校,最后是技工学校的强制性招录顺序设置,允许各类学校招录工作同时开展。保障技工学校毕业证书享有与其他教育机构同等学力毕业证书相同效力,提高技工毕业生的职业自信心。“不要让念了技工的孩子感觉低人一等。”常州一所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吴菊说。

(责任编辑:于平平(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