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乡村职业教育呼唤“浓乡型”教师

2015-12-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名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往往能用一技之长“兴一个家庭,富一方百姓”。如果是培养一名卓越的职教教师呢?那就是“培育一粒种子,带动一个专业,服务一群产业,扶持一方经济”。

  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的湖南农业大学秉持“强农兴职”的办学理念,早在1986年就创设“职业教育师范部”。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3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探索了“三界(Demarcation)协同”+“三双(Double)共生”+“三维(Dimension)系统”的“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培养“浓乡型”(善乡愁、会乡技、懂乡知)乡村职教师资,形成了服务“三农”的特色教学成果,开辟了一条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乡村职教卓越师资培养培训新路。

  现有师资难以应对乡村职教发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乡村职教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应对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乡村职业学校的师生比明显低于其他各层次、各类型教育,主要原因是师资来源不足。目前,我国针对乡村职教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几乎为零,大多归口到其他类型或层次的师范教育,这使得乡村职教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渠道。另外,许多乡村职业学校在引进师资时,经常会受到编制等条件的限制,现行人事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人才向学校流动,同时也不准许教师进入企业兼职。

  师资来源不足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岗教师工作动力不足这一现象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工资待遇方面,普高、职高教师收入差距失衡,乡村职教教师待遇水平普遍偏低;二是社会美誉度不佳,乡村职业学校一般是差生聚集地,导致社会对职校教师也低看一眼,从而对部分职教教师心理造成冲击;三是官本位的学校管理,职业学校早已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大包大揽,而缺乏为广大教师、家长、学生服务的激情与动力,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常常凌驾于教育教学之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乡村职业学校对人才缺少吸引力的现象已旷日持久,职校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老龄化和专业能力差等问题。而职校教师无论是数量补充还是素质提升,途径都不通畅,与普通中学相比,乡村职校教师的年人均培训次数远远落在后面;即便是有了培训机会,许多培训也是重形式、轻实效,没能真正使教师在培训中得到有效提高。

  乡村职教急需“浓乡型”教师

  加大培养培训,改变乡村职教师资队伍现状,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乡村职业教育所真正急需的。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师必须是“浓乡型”,需要具备六种素质。

  一是扎根乡村的角色意识,指的是对自身承担的乡村职教教师这一角色的地位、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包括乡村意识、乡村情怀和乡村责任。只有真正具有这些品质的师范生,才能热爱并投身于乡村职业教育中去,这也是成长为一名卓越乡村职教教师的动力之源。

  二是领悟乡村的思辨能力,指的是在乡村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背景下对知识的反思能力,包括理解与掌握能力、批判式思维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思辨能力无疑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而乡村教师的思辨能力要突出其乡村性,要有将知识置于乡村情境中进行理解、辨析、批判和掌握的能力。

  三是适宜乡村的教育手段,要掌握与乡村职业学校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包括三字一画、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网络教学技术等内容。职教教师在这方面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如何适应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职教和体现乡村职教特色。

  四是感知乡村的表达方式,要能将乡村文化融入到教师日常书面语言表达中,并善于让他人感知、理解和掌握,表达形式包括板书、教案、教学日记、学生评语等。感知乡村的表达能力,既包括教师一般的表达能力,又有其特殊能力要求,要能体现乡村特色文化与风格,比如在校本教材、本地特色课程开发等方面,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感知当地文化特色,并通过相应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五是融通乡村的交流风格,包括教师在与乡里人沟通中所表现出与乡村风土人情融合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和精神气质等。一般来说,作为乡村教师,交流要具有乡里风格、乡俗风格和乡愁风格,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熟练掌握乡村口头语言表达的特殊习惯和风格范式,这样才能与具有浓厚乡村性的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良好沟通。

  六是契合乡村的教学艺术,指教师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运用符合乡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且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教学设计、说课技巧、课堂组织等。教师在具备通用的课堂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学会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设计好每一堂课,做到既适应乡村职业学校特殊教学环境,又符合乡村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需要,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D模式培养卓越乡村教师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通过3D新模式,面向乡村职业教育,培养“浓乡型”的卓越职教师资,满足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3D新模式中的“三界协同”,指的是由政界主导、学界实施、业界参与的“需求导向”运行机制。具体来说,就是由县乡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乡村职教师资需求数量和结构,落实编制,提出招生计划;产业界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专业设置建议,提供乡村职教师资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培养院校根据人才成长需求,面向中职学校招收相应专业学生,与中职学校、企业联合定制培养。

  3D新模式中的“三双共生”,指的是“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的质量保障机制。在培养主体方面,确定下学生的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专业导师,分别开展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在培养环境方面,建立校内理论教学基地、校外专业教学基地(包括职校专业教学基地和企业职业教学基地),既重视理论学习,也注重实践锻炼;在培养功能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3D新模式中的“三维系统”,指的是技术导向、教术导向、学术导向的成才机制。

  在预备职教师资培养阶段(中职阶段),人才培养以技术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采用的是“校校企”模式,即招生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联盟,为职教师资培养预备生。

  在优质职教师资培养阶段(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以教术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人才培养采用的是“政校校”联合模式,经湖南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湖南农业大学在汨罗、祁阳、安化、桃源、南县、平江、益阳、蓝山等地的17所中职学校建立了培养基地,实现对口招生,开办教育学、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教育技术学、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应用心理学、英语教育等28个专业的“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实验班”。

  在卓越职教师资培养阶段(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以学术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学术能力。

  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包括两条路径,一是实验班保送,二是中职教师在职攻读。从技术导向、教术导向和学术导向三个维度出发,培养层次涵盖了预备职教师资培养、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三个阶段。通过解析乡村卓越职教师资的成长规律,从新手-熟手-能手-高手-旗手的成长过程着手,对乡村卓越职教师资的能力晋升、能力层级、能力标准和能力范围进行了规定。在培养过程中,该模式全程依托“三界协同”,形成一个协作联动的统一体,“三双共生”机制则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教育教学方面,3D新模式也独树一帜,坚持卓越导向,构建了“一主线,两系列,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培养乡村卓越职教师资为主线,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系列,分通识课程(文化知识基础课)、专识课程(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和特识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三个模块。教学中,通过建立“教学共同体”,实行“合作教学”,制定“学位攀高计划”与“学缘优化计划”,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3D新模式还创造性地引入生态理念,尝试全程共振教学,做到教有定法,教学有方。

  在培养乡村职教师资过程中,3D新模式还广泛开展以“秀”——教育之星才艺秀,“辩”——思辨辩论赛,“书”——书法比赛,“艺”——教学技能大赛,“诵”——中英文配乐诗朗诵,“文”——主题征文比赛为主干的系列活动,拓展卓越教师素质。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效果。近5年,共培养合格职教师资、专业职教师资和卓越职教师资本科生1663人、研究生374人,为乡村职业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教师,还有100余人担任了乡村职校的校长。

  湖南农业大学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吸引了重庆、四川、广东、江苏、天津等地众多学校前来考察学习,学校项目专家先后被邀请到上述地区40余所国家中职示范校培训教师4000余名、专业骨干教师200多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南方农村职教师资的摇篮”。(湖南农业大学现代技工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周明星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周先进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高涵)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