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庆市教育系统 “八项举措”助力推动乡村教育全面振兴

2022-11-24 来源:规划司收藏

  重庆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结合地方实际,全面加强统筹,全力调动多方资源,创新工作方法,聚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在过渡期内,重庆市教育系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积极做好责任体系、政策举措、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统筹考虑脱贫县和非贫困区县、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及时优化、调整、延续现有教育帮扶责任、政策,积极推动一些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向常规化、普惠性、长期性转变,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教育帮扶政策的均衡性和普惠性。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强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励志教育、感恩教育,激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到2025年,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帮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基本形成。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和体系。始终坚持把过渡期内乡村教育振兴衔接工作与重庆市教育改革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成立深化乡村教育振兴推动鲁渝教育协作工作和定点帮扶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与相关市级部门横向联动、区县教育部门上下联动、机关处室内部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教育系统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工作体系。

  三是增强教育保障服务能力。基础教育财政保障力度空前加大,2021年增加至863.4亿元,较五年前增长44.36%。累计投入100亿元,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超大班额全面消除。中小学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0%以上。全市“宽带网络校校通”开通率达100%,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名列全国前列,学校成为城乡最好的建筑、最美的风景。

  四是聚合各方教育资源和力量。按照“四个不摘”政策要求,建立大中小幼全学段资助政策体系、打牢政策补丁,确保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2021年,重庆市落实各类资助资金79亿元,惠及680万人次。将本专科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由8000元提高到12000元,研究生从12000元提高到16000元。募集社会捐赠资金4000万元,设立“民生育才资助”项目,专项用于过渡期内学生资助,取得良好效果。严守教育和有关部门、镇街、学校联控联保三条线,确保失学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五是打好定点帮扶“组合拳”。组建市教委帮扶集团,选派32名驻乡驻村帮扶干部,发挥教育系统尤其是市属高校帮扶力量,重点帮扶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乡村振兴,每年给予1260余万元资金支持,消费帮扶550万元。三峡职业学院设立乡村振兴人才“恒合班”,招收万州恒合等乡镇的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乡村人才。四川美术学院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做出了典型。充分利用山东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提升14个区县的教育水平,云阳县集团化办学成效明显。  

  六是聚力支持重点帮扶县和乡镇。重庆市有4个国家重点帮扶县。重庆市制定了2021-2025“一县一策”帮扶方案,将帮扶政策和项目清单化,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序时推进。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每年在落实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给予每县500万元的教育帮扶资金,选派60余名市级优秀教师到重点帮扶县支教,配合做好科技特派团和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对市级确定的17个重点帮扶乡镇,每年给予3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用于薄弱环节能力提升,着力开展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定点帮扶。

  七是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利用山东省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网络培训14个协作区县教师。每年从14个协作区县优选60名骨干教师和40名骨干校长赴山东培训。利用山东省教科研资源,每年为14个区县培训300名教科研骨干。利用山东优质教师资源,在14个区县开展“组团式”巡回诊断报告活动。

  八是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建设的能力,全市职业院校总数达到214所,在校生规模达到98.1万人,比2017年增长近30万人。建成国家示范中职学校30所,国家优质、骨干、示范高职院校11所,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数量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遴选28所高职院校、50所中职学校实施“双高”“双优”领航计划和职业教育本科促进计划,不断增强办学能力。持续开展“城校互动、资源共享”“园校互动、校企融合”“产教互动、集团发展”“城乡互动、联合办学”多种实践,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1个,共建职教园区16个、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11个。“1+X”证书制度试点稳步推进,约18万学生参与试点,双证获取率达到87%。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