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云南警官学院:探索驻村帮扶“党建+”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2-12-28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摘要

  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好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当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更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在定点帮扶工作中,按照党中央、云南省委部署,云南警官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发挥“政治建警、政治建校”优势,坚持党建引领,紧盯目标,抓住关键,派出定点帮扶驻村工作队伍,以夯实组织基础、建强党员队伍、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活动载体、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持续协助加强驻地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驻村工作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二、背景

  临沧市镇康县木场乡地处镇康县城东南部,南汀河北岸,乡境位于镇康、永德、耿马三县五乡(镇)交界处,东连镇康军赛乡,南及耿马孟定镇,西与南伞军弄和凤尾相接,北与永德明朗毗邻,乡域面积379.4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79个自然村132个村民小组,4145户20081人,居住着汉、佤、傈僳、布朗等8个民族。境内最高海拔2978米,最低海拔710米,立体气候明显,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8.19%。雨季持续5个多月,地质灾害频发,基础设施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产量低,农民增收缓慢,基层党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和临沧市委、市政府,镇康县委、县政府安排,云南警官学院自2015年9月起定点帮扶临沧市镇康县木场乡。通过帮扶,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协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发挥党建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党建帮扶双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木场乡党委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三、项目实施

  (一)突出重点,抓住机制建设。一是制定机制。云南警官学院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制定《云南警官学院关于深化“双联系—共建双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年度帮扶计划,充分发挥学院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协助驻地加强党支部建设,通过加强驻地党支部班子、党员队伍、活动阵地、工作制度建设以及与驻地党支部共同开展“五个一”活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讲一次主题党课、过好一次组织活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开展一次教育活动)、共创工作业绩等6种方式,帮助定点帮扶点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决策水平,增强致富本领。二是发挥“双带作用”。充分发挥好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作用”,做好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设岗定责。做好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让农村“想干事”“争做事”的无职务党员成为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岗位职能,贡献技术和力量。四是擦亮身份。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亮明共产党员身份”活动,在木场村全体党员中组织开展佩戴党员徽章、悬挂共产党员户标牌,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综合素质,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突出联动,抓强支部建设。一是讲好党课。在每年的庆祝建党活动中,驻村党员围绕主题向驻地党员讲授专题党课,共同探讨农村党员如何带头参加学习、如何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如何带头掌握致富本领、如何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等,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公开承诺、结对帮扶等活动。二是抓好活动。在驻地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教育群众自强、诚信,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断增强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三是建强工程。认真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在固本强基上,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村党支部书记选举工作,选举出真正的致富带头人;在阵地建设上,大力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帮助修缮党员活动室;在素质提升上,组织村组干部参加技能培训和实践培训,带动群众走上创业致富道路。四是健全制度。在原有“三会一课”等制度基础上,健全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党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等规范,并认真贯彻民主定事、制度理财、群众评议要求,严格实行“六步工作法”,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开展。

  (三)突出服务,抓实为民实事。一是落实政策。学院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同当地党委政府,落实党的惠民政策,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二是做好服务。学院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便民利民服务,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智慧党建、数字医疗、智慧医保、智慧教育等“数字云南”重点项目落实。三是共同履职。学院驻村工作队与村(社区)“两委”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同时注意调动村(社区)“两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帮办不代替、到位不越位。

  (四)突出示范,抓稳疫情防控。云南警官学院驻村工作队在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的同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疫情不退、人民警察不退的决心,主动发挥公安院校教师优势,参与木场乡疫情防控卡点值守,把训练课堂搬到“战疫一线”,配合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实战演练,积极做好抗疫工作。一是全员上阵。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迅速行动,与时间赛跑,全体动员、全员上阵,充分发挥公安院校教师警务技能特长,写下请战书,分别前往木场乡疫情防控各卡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二是战训合一。协同木场乡干部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周密的措施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学院干部教师公安专业的优势专长,把训练课堂搬到“战疫一线”的木场乡杨柳桥村芦子场卡点,组织卡点民兵利用轮休时间开展队列、应急处突、擒拿格斗等训练,实地开展“大练兵”,提升民兵实战技能。三是实战演练。积极配合木场乡认真研究疫情防控实战演练方案,提前谋划推演,合理安排采样顺序,做到分网格分时段采样,确保现场组织有序、安全,人员不聚集、不拥挤。

  (五)突出规范,抓好自身建设。云南警官学院精心选派能力强、作风实、表现好的同志,组建驻村工作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先后选派两任队长、46名干部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现有12名驻村队员驻村和1名博士选调生挂职开展帮扶工作。按政策足额安排驻村队员工作经费,发放食宿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为每名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定学院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工作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建设和管理制度、工作队员管理规定、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支部委员联系驻村工作队员制度、工作队长及队员AB角互补工作规定、工作情况及信息报告规定等六项制度,强化“队伍管理规范化”“队员传帮带机制化”“关心关爱队员常态化”“确保个人安全制度化”四项机制,确保队员扎得住、做得实。

  (六)突出成效,抓优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期间,云南警官学院做到因村派人精准、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务求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推动18类帮扶项目精准实施。2021年和2022年,学院聚焦产业发展这个关键,选准优势产业,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继续投入166万元实施木场乡蔬菜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和厥坝山茶提质增效项目,带动乡村集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一是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蔬菜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实施蔬菜交易市场项目工程,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作,带动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山茶加工企业+种植户”模式。通过实施厥坝山茶提质增效项目,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作,开展精深加工和“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打造“木场品牌”,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四、成效

  学院通过定点帮扶工作,有效加强定点帮扶点基层党组织建设,临沧市镇康县木场乡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并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稳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全乡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边境稳固的良好局面。2021年,全乡总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10%,农村经济总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10.2%;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9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8元,同比增长11%。木场乡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扶贫先进单位”“森林乡镇”“平安林区达标单位”等荣誉。

  五、经验与启示

  (一)持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是底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工作底线,作为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和监督,探索保险帮扶机制的可行性。

  (二)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是关键。以“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机制为抓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一要持续加强联动。不断强化驻地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教育引导功能,持续发挥好党建引领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引领作用,完善驻村工作队员联系农村低收入人口党员、党员联系农村低收入人口制度,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突出抓好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协助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培养发展年轻党员。二要持续推进共建。继续深入实施“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纽带作用,通过共建党支部班子、党员队伍、活动阵地、工作制度以及共同开展“五个一”活动、共创工作业绩等6种方式,继续帮助挂钩点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决策水平,增强致富本领。三要持续增强活力。通过选调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机制,持续增强挂钩帮扶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

  (三)持续推动强村富民是重点。认真落实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后续帮扶、思想引领、文明生活“五个组织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广“党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向村民小组延伸的方法路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四)持续提升治理水平是基础。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进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兼任村民小组长,确保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基层;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治理合力;推动规范村务运行,督促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机制,推进村民小组一级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村务监督;深化农村“网格化”管理,完善“乡镇(街道)党委—村级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运行体系,及时发现、化解各类矛盾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持续强化驻村队伍规范管理是助力。根据省委部署,选优配强驻村队伍力量,围绕新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持续提升驻村干部规划、产业、治理等能力素质,确保从思想上、业务上、政策上、方法上适应新任务新形势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