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因才施策 给“英雄”用武之地

2021-10-15 来源:《中国青年报》收藏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近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人才工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作出重要部署,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蓝图。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这“三个不要”为因才施策、用好用活人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人才的类型与特点千差万别,只有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人才,才能根据人才的长处,让他们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才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意味着专业工作需要特定的人才队伍与之匹配,也意味着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应当被发掘出来,不能在庸常的发展轨道上遭到埋没。为此,用人者还需切实破除人才评价中的唯资历、唯学历、唯“帽子”论,建立重视人才真实能力、真实贡献,具有足够灵活性与包容度的专业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因才施策”落到实处。

  当前的人才管理与评价工作,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人才管理中的“官本位”现象,二是人才评价行政化的问题。“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使得一些单位中的资源配置过度向领导倾斜、集中。这种情况,让不少年轻人才产生了“一定要做官”的想法,把人才发展的多元轨道变成了单一轨道。以高校为例,不乏有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为了更好的个人前途,想方设法往领导岗位发展,耽误了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这既是资源的错配,也是人才的浪费。

  唯资历、唯学历等“五唯”问题,则是人才评价行政化的典型表现。过于僵化的人才发展机制,大大增加了人才在本职工作之外的压力。当前的论文评价,表面上看是学术评价,但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论文发表的数量与期刊档次,而非论文的学术创见本身,这就把学术研究的导向引向了偏差的方向,以至于造成了论资排辈、“派阀”丛生的问题。在行政主导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中,行政部门给专业人才布置了过多非专业任务,使得人才必须成为“全才”才能得到认可,而这显然不利于那些“专才”出头,也违背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破五唯”改革,这一改革方向非常正确。但对于改革,不乏有专业人才颇为焦虑,担心没有了论文、奖项、“帽子”等硬指标,人才评价会不会变成“关系评价”,全由领导说了算。应当看到,对待各类人才,我们既要有灵活的标准和必要的特殊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干,也要避免人才评价的随意化。在打破行政主导的评价之后,各单位需要建立具备公信力的专业评价机制取而代之,如此才能让人才感受到公正,而不至于无所适从。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便提出,围绕用好用活人才,要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2016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更明确提出,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改革针对性、精准性。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科研教学机构学术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

  一直以来,有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去除行政化和“官本位”倾向,这对于用好用活人才极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存在由行政部门推进去行政化管理和评价的问题。为此,要切实建立其专业共同体,着重发挥专业人才自身作用,从而做到用专业标准评价专业人才的贡献,让“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熊丙奇)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