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破题“把脉开方”

2019-11-11 来源:《中国青年报》收藏

  3个多月时间,组织各类研讨会、座谈会、师生互动等活动400多场,通过全校教学思想大讨论,形成《东南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并予以实施。

  由于全校工科类本科生约占75%,工科类研究生超过80%,作为以工科为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东南大学创新设立试点学院,推行完全学分制,实行弹性修学年限,学生可以任选工科类相关专业,只要完成学分要求,即可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

  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讨会上,东南大学副校长金保昇分享了该校为提升工程教育能力所作的一次大胆探索与创新。

  此次研讨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秋)的主论坛之一,以“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质量、能力与创新”为主题,聚焦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探讨工程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为面向未来的一流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建议思路。

  “我国工程教育自2010年开始,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已经形成产学研深度合作育人新机制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金保昇认为,“当前卓工计划要从1.0升级至2.0版,核心任务需建设一流的专业、课程与基地,并通过质量理念、质量标准、质量文化、质量体系来进行系统的设计。”

  慕课为工程教育提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

  2013年10月,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平台上线。截至目前,学堂在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慕课平台,共提供2300门课程,注册用户数2768万,累计选课人次5400万,其中三分之一为工程类课程。

  然而,在线教育可以推动模式创新,但建好课程不等于教好课程,教好课程不见得学生能够学好课程。怎样借助慕课学好工程?

  工科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以学堂在线推出的工程类微学位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由高校理论、企业应用以及行业名师混合式授课的学习模式,全面提升了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和方法。学生通过考核完成微学位项目的学习后,还可获得学堂在线与合作企业、高校联合颁发的认证证书,并获得热门工作岗位的企业直推。

  “类似这样的项目推出,极大地提高了工程类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袁驷说。

  工程教育改革也需与高校自身发展特色有机结合。

  哈尔滨工业大学就以其独特的国防特色学科优势,打造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学生工程创新团队。该团队目前通过自主研制、自主管控,成功发射了两颗卫星。

  为了解决工业实践难题,重庆大学开展“校内+校外”的联动实践教学模式,把企业生产实战内容“搬”进课堂,并对学生项目设计加入“企业评判”环节,融教于产,产教融合,助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表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工程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更高的站位、更精准的定位和更大的力度,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程教育,充分发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培育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又一重要举措。

  2018年,同济大学修订所有课程大纲,要求每门课程提交大纲时,必须增加“课程思政”概念。同时,学校将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等与当前课程思政结合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规整,总结出8种不同方式以供参考。

  此外,为统筹推进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会议发布了修订版《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力学、机械、电工电子、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等内容,旨在加强基础课程资源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吴爱华对研讨会作出总结:“新工科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需要从民族复兴、整个世界战略竞争的格局层面,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提前谋划。只有高等工程教育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工程技术人才,将来引领国家产业的创新、引领新技术的出现,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通讯员 李芸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润文)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