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兜住保障义务教育公平的底线

2019-12-2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控辍保学,一个都不能少。”

  “依法控辍,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随处可见这样的墙体标语和宣传条幅。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门槛上,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期。

  学有所教,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这张网织得越密,就越能兜住教育公平的底线,对于那些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原因处于困境的人群而言,就越有机会去改变自身的命运。

  补短板、增机会、促公平,2019年,兜住保障义务教育公平的底线,前进的行程值得铭记。

  (一)

  教育公平是一种“起点公平”和“底线公平”,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控辍保学及两类学校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关键措施。

  “娃娃上学的事终于妥当了。”从一户人家出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乡长尼玛才让已口干舌燥,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让每一个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尼玛才让的工作是全国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一个缩影。2018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2%,相关指标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受办学条件、地理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岛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辍学现象,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但只有啃下控辍保学的“硬骨头”,才能真正保障教育的“起点公平”。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控辍保学暨农村学校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所讲,抓好控辍保学,是一场“命运之战、未来之战、振兴之战、长治久安之战”,其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重中之重”,这是教育部给控辍保学工作摆的位置,并将其纳入2019年教育部“奋进之笔”重点工作。年内,教育部密集出台了一个接一个文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健全精准控辍长效机制。

  工作还在往细了做。教育部与13个省份签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合作备忘录》,全国95%的县出台了“一县一案”控辍保学工作方案,还建立了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在线管理平台,精确记录每个辍学学生的详细信息,并实时更新和销号管理,保证“一网打尽”。

  成效令人欣喜。教育部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减少至2.3万。就这样,一个个辍学的孩子返回课堂。

  大量失学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如何让他们喜欢学校、留在学校,愉快地接受义务教育,是防止新增辍学和二次辍学发生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个安全健康、教学条件齐备的学习场所是一切好的教育的前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最后堡垒。

  300亿元!这是每年教育部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投入的平均经费数,其重点在于加强两类学校建设,增强农村学校吸引力,严格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程序,防止因上学远而导致辍学。

  如今,全国30.9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76%。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睡通铺、站着吃饭、洗不上澡”现象基本消除,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变得“小而美、小而全”。

  (二)

  保障义务教育公平,不仅要有基础条件的均衡,更该兜住义务教育质量的底线。这一年,政府持续在消除“大班额”、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原来只有100多名学生,现在有371名了。”随着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五岭镇沙坪小学的学生数也在跟着涨。

  “现在平均每班41名学生,孩子们不再‘挤油油’了。”在山东省莘县春笋小学,校长谢保民感慨,班额降下来了,教室宽敞了,学生们接受的教育质量也有保障了。

  数字一涨一降间,见证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而这两所学校只是各地缓解义务教育“城挤村弱”的一个标本。

  “物”的层面的均衡不代表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断填平教育之谷,缩小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才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今年以来,从上到下,各地持续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用劲,成效显著。

  “到2020年底,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现有56人以上大班额,全国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今年7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为大班额“消肿”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可谓恰逢其时。

  这一年,在这一“消肿战”中,我们看到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在湖南,各区县党政“一把手”挂帅成了“标配”,超大班额实现清零。山东努力解决“地”“钱”“人”等关键因素,省级层面统筹“给地”指标3万亩以上。河南建立了通报约谈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比例五连降……实现2020年的目标要求,各地信心满满。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集团化办学同样可圈可点。以上海为例,截至2019年2月,上海已建设学区、集团190个,覆盖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形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格局。放眼全国,集团化办学在推进区域、城乡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上持续发力,逐渐成为创新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重要措施。

  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云南普洱,有这样一个怪现象,很多县城教师都争着往农村调。这背后有两个杠杆,一个是差别化生活补助,一个是职称倾斜。在最偏远山村的教师补助比县城教师最多高1000元,同时,在农村学校评职称没有名额限制。

  乡村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放开了,成长道路也就打通了。今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在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四省先行试点。这一计划传递出哪些信号?那就是引导优秀教师扎根乡村学校,为中西部乡村地区造就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其效果值得期待。

  互联网时代,要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的助力。多地通过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创新,运用“互联网+教育”免费为农村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发展日趋均衡。

  (三)

  关注教育过程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独特性,也是新时代教育公平实践的落脚点。

  “我觉得这里的孩子,应该有更远大的志向,而不是等中学毕业后就出去打工。”

  说这话的,是远赴贵州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的“时代楷模”陈立群。非志无以成学,在他看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确立自强不息的宏伟志向,是比简单教授知识更为迫切的事情。每年,他让高三年级种下一棵“志向树”,如今,这片“志向林”已是满眼葱茏。

  如何“从人头到需求”?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之路,正在从“遍撒胡椒面”式的大水漫灌转到精准滴灌。精准地构建教育帮扶内容与教育公平需求层次间的梯度匹配关系,则有利于摆脱教育帮扶内容落入物质资源简单输送的窠臼。

  “我年龄不小了,回到母校,就像骆驼钻进了羊群,怕人笑话。”甘肃17岁的辍学男孩马进成,情况比较特殊:他义务教育学业还没有完成,现在又即将成人,迫切需要掌握一技之长,做好安身立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对接这样的需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成立了普职融合教育中心,既教职业技能,又补文化课短板,已吸纳142名像马进成这样的大龄失辍学学生前来就读,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

  用精准思维做好义务教育的“兜底”工作,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选择有尊严、有价值的道路,这样的帮助更有温度、更人性化,也更符合现代文明尺度。

  贫困不能成为保障义务教育的拦路虎,身体的困顿同样不能剥夺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了一名学生,全班从四楼搬到了一楼。”今年秋季开学,这则发生在江苏扬州甘泉中学的暖闻让人心头一热。学校这样“折腾”是为了班里一位左腿骨折、面临休学困境的女生。这种事情并不罕见,事儿也不大,但这背后满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差异化,让每个孩子获得对他而言最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义务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普适性教育,教育公平关乎着个体的切身利益,还与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美好的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教育的价值,并借教育改变个人的成长路径和命运,最终助力中国逐梦前行。(本报记者 于珍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