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移民村里的“新”生活

2019-06-2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从甘肃省金塔县城出发朝东北方向行驶,一路都是戈壁荒滩,约莫20分钟,一大片绿洲悄然入目,羊井子湾乡就坐落在这片绿洲之中。再往前走,一条条宽阔的水泥印花路向四面延伸,路旁绿油油耸立的新疆杨下,一座座新建的砖瓦房鳞次栉比地排开,卫生室和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穿过干净整洁的主街道,记者来到了大泉湾村农民陈世贵的家。从门口望去,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和整洁的铝合金门窗,在太阳照耀下闪闪发光。平整干净的院子里有个小花园,边上停着一辆农用四轮车。

  “快请进,快请进,欢迎你们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一进院子,陈世贵憨笑着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和记者打招呼。说起现在的生活,陈世贵一脸自豪:“现在的日子好得很。住上了新房子,家里有了产业,村上新修了路,娃们上学方便得很!”

  今年50岁的陈世贵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20多年前,他们一家和另外几百户村民从千里之外的临夏山区迁移到这片戈壁滩。

  谈及过去的生活,陈世贵频频摇头。山区生活非常艰苦,出行、吃水、上学极不方便,干旱贫瘠的土地难以维持全家生计。而相比之下,移民新村的条件好太多了,每家都分了平整丰腴的土地,盖起了新房,村里还接通了自来水、网络,统一安装了冲水厕所,公交车直达县城……

  由于地处戈壁,日照充足,这几年,羊井子湾乡把葡萄产业作为全乡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葡萄产业迅速发展。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的葡萄每公斤能卖到10元至14元,村民有了稳定收入。陈世贵家也栽了3亩葡萄,年收入3万多元,一家人吃喝不愁。 

  但最让陈世贵舒心的是,孩子们有了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一说起孩子,陈世贵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大女儿去年刚考上福建医科大学,老二在县城三中读初二,老三在羊井子湾小学上四年级。

  “多亏有这么好的助学政策,不然供3个娃娃上学,家里日子就紧巴巴了。老大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老二、老三都在校寄宿,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基本不花钱,我们两口子能腾出手来搞生产,希望娃娃都有出息吧。”陈世贵说,娃娃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就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和读书环境,娃娃们肯定有出息,你就等着享福吧。”在一旁的羊井子湾小学教师黄令令打趣着说。

  和陈世贵一样,20多年前,黄令令一家也是从永靖县移民而来。黄令令说:“山里的日子苦得很,学校就是几间土房子,孩子们买不起写字本,就把废旧电池的芯棒拆下来,在土操场上练字。我还是民办教师,一个月工资才86元钱,过年都没钱给孩子买新衣服。”

  和过去的教学环境比起来,她所在的羊井子湾小学简直就是“天堂”。近几年,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餐厅,改建了浴室,操场铺上了人工草坪和塑胶跑道,每个教学班全部安装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现了宽带网络、优质在线资源全覆盖。去年,还专门为教师们修建了周转房。

  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对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前在老家村里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现在村里每年都能出几个大学生。好多考出去的,毕业都在大城市就业安家了。”黄令令深有感触地说。

  “对着哩,光去年,我们村就考上了4个大学生。之前考上的,都在外面工作呢,过年都是开车回来的。”陈世贵点了根烟,笑了起来。

  一个下午的时光,仿佛很短暂。

  从陈世贵家出来,顺着大路往前走就是村级文化广场。此时,已近傍晚,村民们从四面八方围拢了过来,有坐在凳子上聊天的,有锻炼身体的,有跳广场舞的,十分热闹。不时,还有小车开进村子里……

  “一家老小走河西,不远千里为吃穿;如今过上好日子,祖祖辈辈把根扎……”这句顺口溜在羊井子湾乡广泛流传。现如今,移民村里的日子让村里人觉得越来越有奔头儿。(本报记者 尹晓军)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