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青年找准人生奋进的路标

——一年来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综述

2017-12-0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2017年,一个名为“南航徐川”的微信公众号,被全国青年学生广为熟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的“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开通至今,对全国20万青年学生粉丝的提问,48小时内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徐川之所以能成为青年学生心中的“网红”,就在于他让思政教育带着“微笑”的面孔走进了青年学生的心中。

  如何让青年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调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时多次提出,“思政课教学要‘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思政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

  全国高校思政会召开一年来,教育部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的重要部门,超前部署,实施清单化管理,各地各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强化落实、落地见效上下功夫,纷纷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出台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着力机制化推进,推动绩效化评估,切实推动高校思政会精神落地生根、落地有声。

  “思政课的对象是人”

  这一年,以“人”为本,教育系统兴起调研风,思政教育人情味儿浓

  “李书记,您是师长,更是招人喜爱的老李头……等您有空了,我们可以找您聊天吗?”不久前,渤海大学党委书记李秀林收到一名学生的短信,信里透露出别样的亲切感。

  近年来,渤海大学从完善制度和强化细节入手,使思政工作与大学生生活对接,让思政工作与高雅的校园文化、人性化的管理相融合。

  “大学生思政工作一定要人情味儿十足,带着感情才能做好。”李秀林说。

  之前,大家对于思政教育的整体状况没有详细了解。全国高校思政会召开前夕,教育部所有党组成员分赴各省(区市),分片区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专题调研,到思政教育的一线、到师生中间去了解和发现“真”问题。

  2017年上半年,陈宝生带队观摩清华大学思政课时提出,打赢攻坚战要做好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效果看满意度、看学生获得感。

  今年5月至10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以领导带队调研、专家听课调研、校地特色调研、课题专项调研等多种形式的思政课建设情况大调研。仅今年4月以来,陈宝生就先后赴北京、四川、重庆、辽宁、陕西、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山西、西藏、江西、海南、天津、山东16个省份,密集调研教育综合改革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把高校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调研重点,深入清华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听思政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与师生深入交流。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先后在上海、北京、新疆主持召开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调研片会。

  在部长带队调研的示范引领下,全国教育系统围绕师生、思政课堂等方面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调查风”。今年5月至6月,教育部组织专家赴全国普通高校开展听课调研,从全国层面了解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状况,对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实地督查各地各高校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情况。

  在12月6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介绍,为确保专家听课调研数据有标准、可量化、易管理、高效率,教育部还专门设计了统一的听课记录表和学生调查简表,开发了专门的听课记录手机软件,力求建立思政课课堂教学状况大样本大数据。200余位专家深入全国2516所普通高校,随机听了3000堂思政课,收集了一大批“原生态”课堂教学情况数据,随机邀请3万多名学生扫二维码参与调查。除极个别高校因教学安排等原因未听课外,实现了所有普通高校思政课听课调研全覆盖,完成了新中国思政课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调研。

  徐艳国说,教育部对3000堂课程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专家平均打分为82.3分,课程优良率达83.2%;8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思政课老师,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

  与此同时,多层次调研在全国迅速展开。一年来,校地特色调研的重心进一步下移,各自委托的课题专项调研密集进行。

  据徐艳国透露,全国31个省级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赴1800多所高校、深入5200多个思政课课堂,开展听课调研,各地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积极登台开讲。教育部直属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听课、讲课、调研思政课600多次,领导班子成员听课、讲课、调研思政课1100多次。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通过讲课、听课、调研等方式,亲自指导、参与思政课建设。各地各高校积极行动,扎实开展特色调研,深入推动听课调研工作制度化。在2017年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大调研中,委托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的专项调研,覆盖2500多所高校、6万余名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方祥说,长期的经验和调研结果让我们认识到,思政课建设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目标,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回应学生的问题困惑,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个性特点出发,使我们的思政课成为有内涵的思政课、能“解渴”的思政课、显个性的思政课。

  “思政课的重点在思”

  这一年,以“思辨”为支点,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生活

  在厦门大学的思政课上,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论已经成了一种学术常态。

  “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演绎’下,转化成一个个现实问题,以辩论、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样的思政课上得很过瘾,一个半小时的课一下子就过去了,课上自然也就鲜有‘低头族’和‘神游族’。”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和山介绍说。

  为了提升思政课的魅力指数,厦大开创了集体听课制度,研发出研讨辩论、案例分析、情景剧演绎等一系列教学新方法,告别过去单向式的灌输形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

  这,只是一年来全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教育部深入推动构建各部门统筹联络机制、部内各司局统筹协调机制、战线统筹推动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聚焦薄弱环节、重点难点和普遍性问题,主动打好打赢高校党的领导、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战役”,扭住不放啃下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块“硬骨头”。

  据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张东刚介绍,针对思政教育全国大调研梳理形成的九大类108项任务清单,教育部一方面制定和印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系统解决思政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动力机制;另一方面遴选培训1000名优秀辅导员开展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巡讲和网络巡礼,推动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全覆盖。

  截至目前,《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系列文件已相继印发,相关文件还将陆续出台。

  “思政教育的重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思辨过程。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多维度进行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思考,然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才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许和山说。

  思政寓于生活,生活即是思政。过去这一年,全国不少地方、高校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育人优势,创新课堂形式,强化思政课的思辨色彩,深度介入学生生活,与大学生交心、谈心,不断收获青年学生的真心。

  “全时在线,理论零距离,大学生活零距离”,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为思政教育开出的药方。彼时,北京高校已拥有了一支由5125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达1∶142,大幅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要求,然而这还不够。

  “必须做到学生们在哪儿,辅导员的工作就在哪儿,零距离助力大学生成长,让思政课超越课堂的束缚,融入更多大学生的生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原常务副书记张雪说。

  “思政课的方向是政”

  这一年,思政教育紧紧把好“方向盘”,各地高校纷纷打出全员育人“创新牌”

  如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讲到学生心里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从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说起;为讲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校总会计师张兵洋洋洒洒写满了整个黑板。

  “校领导站位高,而且讲课风格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非常有亲和力,信息量也超大,鼓励我们去思考。”一名学生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徐青森说,一年来,为了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92个本科专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要素,大打“课程融合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推进实施系列卓越计划。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农林专业学生“知行合一、躬耕三农”的耕作精神、基础学科专业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树立阵地意识,发挥好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2017年8月,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将教师党支部明确定位为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始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节点。一年来,为了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教师思政工作,国家不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全国各地纷纷在全员育人上打出“创新牌”。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就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出总体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巡视员刘建同介绍,这一年,教育部一方面加强典型宣传引领,做好黄大年同志等先进事迹学习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强化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教育部会同人社部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刘建同说,2017年教育部通过组织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培训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2000余人,培训专设“高校教师职业规范和思想政治素养”课程模块。同时,教育部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等40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统计显示,全国现有思政课教师近7万人,中青年教师成骨干力量。高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培训超过2000人次,自2005年以来各部门共培训思政课教师20余万人次。全国高校有专职辅导员13万余人、兼职辅导员5万余人。党员比例不断提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思政课的载体是课”

  这一年,以课堂创新为抓手,思政教育的励人效果明显

  “大家看,朱德当年就是从这儿走出去的。从一个旧式知识分子,到资产阶级军阀,再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经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探索史’!”在四川省仪陇县朱德故居,张嘉友的讲述感染了学生,大家紧紧跟着队伍,生怕听漏了一句。

  这是寒假期间,西南科技大学的一节中国近现代史实践课。为了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从2007年开始,该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师张嘉友利用周末、寒暑假,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的现场。

  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每门课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但是,如何把课上好、把课堂用好,无疑考验着高校和教师的智慧。

  讲好思政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材。为了更好地把好政治方向关,教育部按照中央批准的“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总体规划和有关要求,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统一使用工作,同时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徐青森说,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全部完成负责的96种“马工程”重点教材的提纲审议,完成书稿91种,其中32种已正式出版。推进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开展教材使用情况年报工作,对1100余所高校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反馈。对新出版的11种教材开展全国示范培训,共培训任课教师1100多名。高校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6个,培养、凝聚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骨干队伍。

  一年来,围绕如何讲好思政课,各地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思政课的励人效果正在显现。在河北大学,改革后的思政课不再局限于上课、写调研报告,拍微电影也可以拿学分。自2013年改革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超过万名学生拍摄契合教学内容的微电影1700多部,每学期有超过70%的大学生选择以拍微电影形式获得实践环节学分。

  “拍摄过程中,无论是哪个专业学生,不管拍摄镜头是否专业,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剧本构思巧、思想收获多。”在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云明看来,新时代背景下,对思政课如何效果更好的探索不会停止。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把课上好、把人育好、把方向把好,真正做到以课服人、以课动人、以课励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说。

  按照近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未来,我国将从10个方面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对此,我们充满期待。(本报记者 柯进 董鲁皖龙)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