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让法治铭刻学生心中

2016-09-03 来源:教育部收藏

  2015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试教工作,我试教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打开新教材,我却有些疑惑,这可是初中孩子第一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呀,教材怎么不讲法律的概念和含义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身边”“成长”这两个主题词,把枯燥系统的法律知识润物无声地嵌入了学生的生活。这正是新教材思想性和生活化有机统一的体现。

  新教材开篇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利用四幅图片,图文并茂地呈现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四个场景。最初我对图片的讲解分析并没有吸引学生,但当我提出教材中的设问“这些做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时,一下子触动了学生,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过马路看红绿灯是保护生命”“对坏人就要公开审判”……甚至有学生分析道:“怎么着也得有好法律,我们的权利才有保障,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安全、更美好。”教材这一创新性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身边之事谈起,逐步扩展到更为长远的生活,较好达成了“使学生体会法治建设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教材给予的恰当问题,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话说,连平时不主动发言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原来的教材讲这部分内容只突出“依法办事”,只提供给学生一些法律条文或规定。而新编教材,一方面从家庭暴力与校园欺凌两个现实话题引入,帮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依法办事”,另一方面选用公职人员的宪法宣誓与卢梭名言,帮助学生更真切地体悟法律的神圣和庄严。教材的这种设计,尽可能避免了长期以来德育教材直接告知观点的编写思路,改变简单说教与灌输的做法。

  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新教材选取了时代气息很强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宪法宣誓”这一内容。课前调研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真实含义缺乏理解。课堂上,当学生结合栏目,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的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时,有的学生说:“看到图片中他们庄严的神情,觉得法律很神圣”;有的同学说:“以前老师总说法律是保护公民的,不觉得,总有约束感,今天体会到‘保护’”;有的同学说:“期末时我看到学校给高三学长们举办成人仪式,当时学校给他们每人送的礼物就是宪法”……教材的观点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分享中不断深入,结合“作为国家社会一员,我们中学生对法律应该持什么态度”的问题思考,“尊重、维护、信赖、捍卫、敬畏……”很多闪光的、发自内心的认识、体悟都被激发出来。教材设计的“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主题也实现了“内化于心”。上课初始,我还曾疑虑“树立法律信仰”这是个大难题,学生们不好理解,但教学至此,我已经完全释怀了。

  当我用教材正文中卢梭名言作为本课结束语时,课堂又掀起了一波高潮。有的同学在谈自己的理解时,说“每一个公民都要懂法律、重视法律、遵守法律”,有的同学甚至点评这段名言:“大理石、铜表和内心是一种软硬度的对比,而恰恰又是深刻度的留存。”学生对法律信仰的理解又进了一个层次。以前的教材只是把名言作为资源链接,新编教材将名人名言做了正文化的处理,深深蕴含着本课的教育观点,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感悟中提升对观点的理解和认同,这也是新教材的亮点所在。(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 田红霞)

(责任编辑:任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