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全面总结经验 做好来华留学提质增效工作

2021-07-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北京大学

  今年5月,北京大学45名留学生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美好祝福,表达了对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由衷赞许。

  6月21日晚,同学们欣喜地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学校第一时间召开校党委常委会、留学生代表座谈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

  学校党委书记邱水平谈到,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此重视一所大学的发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前所未有。郝平校长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工作后,六次到北大考察工作,六次给北大师生回信,三次给北大留学生回信,这都是北大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连日来,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全校上下沉浸在庆祝建党百年、学习回信精神的喜庆氛围与热潮之中。

  有几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体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喀麦隆的门杜说:“来到北大,学到了很多。特别是通过赴江西井冈山等地实地考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来自意大利的安德里亚说:“当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中国,现在我想问他们,为什么还不来中国。”来自泰国的詹文秀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在中国是特别真实的,也是一定能实现的。”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是北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学校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进一步统筹用好各方资源,为来华留学生“走出去看看”等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更多机会与条件;二是选拔参与致信的来华留学生代表在今年的毕业生座谈会、毕业典礼上作分享交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对他们的关怀传递出去;三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为契机,全面总结学校来华留学工作,提出新时代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提质增效工作方案。

  就方案的拟定,有以下四点思考:

  一是持续完善课程体系

  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北大持续加强专业课程、“与中国有关的课程”、以理解中国为核心理念的“On China”系列英文课程的建设,牢牢把稳以知识讲授为主的留学生“第一课程”的质量与方向。目前,北大正在打造实施“全球同上一堂课”计划,接下来会把这些成熟的课程通过网络传递给全球高校,吸引更多的学生增强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以田野调查和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同等重要,也是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和提出的,这是读懂中国的重要途径。北大近来开展了来华留学生“知·行计划”,组织他们深入革命老区、改革前沿、乡村振兴一线等重要的实践场所,用心安排带有针对性、研究性、学术前沿性的田野调查活动,让他们深入感知中国基层社会面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战略

  目前,北京大学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除了中文授课的本硕博常规项目以外,还有四种教育路径。一是服务国家战略,以南南学院、“一带一路”书院为代表的援外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蓬勃发展;二是挖潜学校优势,推进以燕京学堂、医学部、信科学院等为代表的特色英文培养研究生项目持续良好发展;三是针对准学位生和本科生群体,预科教育、双学位、交换生和未来领导者项目齐头并进;四是定位于非学位生群体,国际暑期学院等持续发力。

  近年来,在教育部42号令等要求下,学校形成了各部门、各院系分工协作的工作体制机制。接下来,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学校会进一步调配资源、加强力量,特别在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更多着墨。

  三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优化规模结构

  北京大学来华留学学位生占全体在校生比例为8%左右,我们现在留学本科生占比是10%,研究生是6%。我们也做过一个分析,国际上比较好的学校留学生占比较高,像牛津、剑桥大概是40%,美国很多学校是26%、28%。从对标对表这些高校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局,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出发,吸引并教育更多的优秀来华留学生是北大应该为国家承担的责任,所以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沿线生源占比,加大理工医科留学生占比等是下一步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们力争到2025年,留学本科生占比稳定在10%,研究生占比达到10%。

  四是总结历史、开拓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中国语文专修班”,自那时起,通过落实不同时期提出的“留学中国计划”“留学北大计划”“北京大学国际发展战略”,先后有近190个国家逾10万人次的来华留学生到北大问学受教,成长为一大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有政治家、企业家、知识分子和学者等,他们为中国、为自己的祖国、为世界作出过或正在作着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明年是北京大学开展新中国来华留学工作70周年,学校也将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用好这一时间窗口期,认真总结宝贵经验和光荣传统,通过实施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方案,努力培养更多的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新时期的“斯诺”。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