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一个共产党员的几点感悟

田淑兰

2021-07-02 来源:离退休局收藏

  田淑兰,女,汉族,河北昌黎人,1945年10月出生,1965年6月参加工作,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曾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原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有49年党龄的我,是党的历史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贡献者,我为此感到骄傲。我1965年参加工作,到2015年退出全部工作岗位(含退休后在教育部关工委和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做公益7年),实现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心愿。在历史长河中,5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个人来说,工作50年几乎就是一辈子。回首自己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从创造条件,让我到基层锻炼;到立足培养,让我有机会4次进中央党校学习;再到多岗位任职,压担子上平台见世面。可以说没有党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愿借党的百年华诞之机,把我的一点人生感悟分享给青年朋友。

  学会做人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父亲对我影响很深,他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共产党员,是他的言传身教为我的一生打下了善良朴实的底色,并让我明白,共产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两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

  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父亲所在的建筑工地要从工人中选一名工会主席。父亲平时工作一直非常努力,从不计较苦累,责任心也很强。他总是想着用实际行动感谢党的培养,从不求回报,很有翻身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他对党的感激之情是发自内心的。当时他是提名工会主席的人选,组织酝酿时,家里人都不明白这是个啥职务,觉得组织信任、工人拥护是好事。但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工会工作属于企业里的事业编制,工资虽然与爸爸的六级木工差不了多少,但是当时最珍贵的粮食定量,要从重体力劳动标准的每月42斤,变成干部标准的29斤,每月少13斤!这下全家犯难了,当时三个弟弟正在长身体,我这个老大在家里做饭,最清楚情况,家里的粮食每个月都不够吃,需要贴补一些野菜、甜菜渣子度日,13斤粮食对全家可不是个小数!最后还是爸爸自己下了决心,决定服从组织安排,家里的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还有一次父亲主持福利分房工作,这份工作并不好做,矛盾尖锐,僧多粥少,工人们都眼巴巴盼望着自己的住房条件能有所改善。当时我们祖孙三代一家八口人,挤在20平米的板加泥平房里,早就属于困难户,可是当他了解了全队困难户的情况后,主动把自己的名字在分房名单中划掉了。他说:咱们是党员,是宣过誓的,不能跟群众争利益,让人瞧不起。没想到这次分房进行得很顺利,工人们说,谁家能有他们家困难,咱啥也别争了。每次在紧要关头,他都能抛弃私心杂念,很好地化解矛盾,从大局出发,为群众利益着想,这让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觉悟高低与文化程度无关,共产党员不仅要有坚定的信仰、远大的理想,更要知行合一,在群众中做榜样,在行动上为群众服务,为群众着想,不怕吃亏,尽自己力量成全别人并以此为荣。父亲临终前对我们几个说:“我这辈子虽然没做过什么大的贡献,但没做过对不起党的事,我知足了……”

  我想,当一个人内心能包容所有的困难,并专注于自身责任而不是利益时,那么他的精神就是高尚的,这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意识和无私品质。

  读好“无字之书”

  我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参加工作以后,我深知自己理论功底不够,知识储备不足。所以我一直坚持自学,在国家实行成人自学考试制度后,我立即报名参加,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用两年半的时间通过了大专学历考试。后来根据工作的需要,我又在职参加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实用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我坚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可能一劳永逸。读好有字之书固然重要,但是对我成长影响更大的是读“无字之书”,即“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1969年、1970年,我连续两年主动要求参加黑龙江省统一组织的抓基层打基础驻村工作队,分别进驻了绥化地区肇东县宋站公社宋站大队、四方公社四方大队,参加整建党和整建团工作。这两年期间,我们工作组一行三人住老百姓家的火炕,吃派饭(每人每天向派饭的农民交一斤粮票三毛钱)。每年春耕前进村,秋后交完公粮出村,白天抽空和社员一起劳动,面朝黑土背朝天干活,积肥、播种、铲地、修水利……样样都干过,晚上还要组织党团员开会。当时北方农村的卫生条件很差,连像样的厕所都没有,跳蚤臭虫更是常见。那段时间我的身上被咬得到处是包,伤痕累累,我只能咬着牙熬着,让自己慢慢适应环境。我在这里还见证了困难年代里,四五月份北方农村闹春荒,有些农民家里缺粮食,有时候甚至吃不饱饭,冬季家里缺柴草,取暖困难。有时我们会从家里给房东带几斤挂面,他们舍不得吃,放在柜子里,说是等着过年吃。老乡还说,等以后日子好了,天天吃挂面。

  待得时间长了,我们有时候会和农民坐在炕头上谈谈真心话,心里觉得很踏实。老党员们回顾自己当年入党的情景,回顾当年东北抗联的英雄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顶风冒雪、忍饥挨饿坚持战斗,为民族解放牺牲的往事时,都还是那么地激动。党员在这过程中忆昔抚今,对照党章检查“船到码头车到站”半截子革命思想,表示要振奋精神、牢记使命,带领大伙尽快致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两年的经历使我真正地了解了农村、农民,懂得了我们党领导群众翻身解放多么地不容易,更让我感受到了农民对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好日子的渴望。我也从中体会到,一个政党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保持向上的活力,增加凝聚力和战斗力。

  1991年,我被组织调到广西南宁市任市委副书记,我是哈尔滨人,去工作前从未到过南宁,对南方农村不了解。我先从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开始,逐步开展工作,当时南宁市有五个区、两个县——邕宁和武鸣,两个县下辖50多个乡。在南宁的这一年时间里,只要市里不开会我就会到乡里去,把50多个乡全都跑了个遍。每到一个乡我都会去一个生产队,会进村看一两个五保户,到他们家里看一看,聊一聊,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这些下乡入户的经历让我初步了解了南方农村是什么样子,南方的农民最需要什么,也让我对整个国家的城乡差别的基本情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有了这些亲身经历,再看到今年我们党取得的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这才是人民至上负责任的大党的作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将彪炳史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的小康。从我个人体会来说,青年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决定了其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情感,对社会了解越深越透彻,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就会越深刻、越自觉。只有读懂中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只管耕耘

  我的工作经历比较丰富,先后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共青团中央、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广西南宁市委、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等7个单位工作过。我深知自己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能人,不敢奢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但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一直在努力做到干一行、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很欣赏“上善若水”的境界,希望自己能像水一样有包容力、适应力,可以在不同岗位尽绵薄之力、发挥作用。

  2002年3月,我从全国妇联副主席岗位调到教育部,担任纪检组组长,这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站,我把这个岗位当作党交给我的最后一块阵地。责任重、压力大,但静心想想,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我在共青团岗位工作多年,对学校并不陌生;二是我有在三个单位担任党委书记的经历,又是中央纪委委员,因此对做好这项工作还是有信心的。我从认真学习、准确理解中纪委对纪检工作的总体要求入手,结合教育战线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跑遍了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及大部分省市。了解情况、摸清现状、研判问题和工作重点,让我之前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在这个岗位上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回首在纪检组长岗位工作的七年,是在中纪委和部党组的双重领导下,在陈至立、周济、袁贵仁三任部长的理解支持下,在当时全党开展反腐倡廉逐步深入,以及本世纪初教育大发展、教育系统反腐败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坚持为教育健康发展、人才健康成长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纪检组全体同志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共同努力做出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把教育系统的纪检监察工作往前推进了一步。比如:

  2002年,为加强对学校管理,第一次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全国校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校务公开“六个环节”和“十项内容”,建阳光校园,提出“校务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总体要求,使这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2003年,第一次按中纪委部署在教育系统提出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制定工作规划,努力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堵塞各种腐败漏洞;为提高纪检干部素质,第一次建立教育系统纪检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并纳入教育部内有经费保障的培训计划,建立境外考察制度;第一次建立由教育部牵头,联合财政部、发改委、审计署等七单位进行部际联席会议,共同调研、协调合作、分析研究提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对策,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政策、建立收费公示听证制度、严明纪律、坚持责任追究等,使教育乱收费问题有了明显好转;第一次建立直属高校书记校长任职廉政谈话制度,签订廉政责任书,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细、落实,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加强廉政责任追究。2005年,第一次与最高检察院共同开展预防教育系统职务犯罪工作,联合下发《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加强联系配合的意见》,开展警示教育;第一次提出廉政文化进校园,并在广州召开全国青少年廉洁教育研讨会,这是具有教育特色、体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建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氛围,铲除腐败分子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治本之策,这次尝试具有开创性意义。2006年,第一次建立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制度,解决直属高校战线长、分布广、信息不灵的问题。第一批聘请30位德高望重的高校老书记、老校长、纪委书记担任巡视专员。每次行前动员,明确重点,回来直接向部党组汇报,已形成常态化机制。为方便工作,坚持高校纪委书记由党委副书记担任。2008年,第一次由教育部联合中纪委、监察部召开“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并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对“象牙塔”的廉政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和工作实际需求,建议并得到部党组支持,在高校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对本校财务管理负总责。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反腐永远在路上。让我欣慰的是,这些举措当时在教育系统是实事求是的,是有针对性、管用、行得通的,我们把党中央关于纪检工作要惩防结合的总体要求在教育系统进行了落实,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党纪,保护了干部。这七年的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岗无贵贱,重在尽责。不论组织安排我去哪个岗位,我都告诫自己要踏踏实实、默默耕耘、莫问收获,努力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我认为,虽然工作环境不同、工作基础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是认识问题的立场格局、思维逻辑、领导艺术、识人善任等都是相通的。我们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坚守脚下阵地,尽职尽责、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块铺路石,希望青年一代能沿着我们党的百年正道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顽强奋斗!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