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
对四川省28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督导检查反馈意见

2015-10-20 来源:教育部收藏

  9月20至25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四川省申报的28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教育部与四川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相关要求进行的。督导检查组按照《办法》规定,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对28个县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核。审核中有1个县的部分指标未达到要求,依据规定,这个县未能通过本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

  督导检查组分10个小组对27个县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250所,其中小学115所,初中 63所,一贯制学校28所,完全中学18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幼儿园4所,教学点19个。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共108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9950份,回收有效问卷9877份;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

  督导检查组对27个县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督导检查组对四川省27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后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四川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相关指标。督导检查组对27个县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参见下表)。

  四川省27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核查结果:27个县的小学差异系数在0.207-0.575之,初中差异系数在0.162-0.514之间,均达到了国家标准(详见下表)。

  四川省27个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四川省根据实际,在本省实施办法中加了6项指标,共23项指标。核查结果:27个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在89至99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详见下表)。

  四川省27个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情况表(一)

  四川省27个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情况表(二)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需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四川省对27个县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基本符合要求。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通过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四川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督导检查组还对27个县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督导检查组认为,27个县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四川省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城乡统筹、缩小差距、均等服务、促进公平的指导思想,努力追求人人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目标,科学谋划,分类指导,克服困难,扎实推进。继前两年34个县通过国家认定后,今年又有27个县接受国家督导检查,成效明显。

  (一)强化政府行为

  省政府和此次评估涉及的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统筹、部门配合、扎实推进,着力加大统筹力度,从不同角度入手,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一是顶层设计。近三年,四川省政府连续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落实国家有关要求,结合本省实际,顶层设计,全面部署。受检市(州)、县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发展方向、基本策略、具体任务和推进步骤。

  二是落实职责。四川省和受检市(州)、县级政府层层签订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各市、县均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责任。发改、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通力协作,分工负责。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联席会议、督查通报、联系基层、经费保障等制度,从“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力保障。

  三是强化督导。四川省重视教育督导,不断完善政府监督机制。一方面不断提高督导工作的科学性,完善年度监测制度,精准定位问题,加强过程督导,实现以查促改、以评促建;另一方面强化督导权威,建立完善目标考核、结果通报、激励问责等工作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履行职责,督促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四川省按照“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布局调整、全面改薄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实施“全面改薄”和第二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一是注重改善办学条件整体规划。各受检县应对人口分布及流动趋势,在改善办学条件过程中,十分注重做好整体规划。一方面做好学校布局规划,民族地区和地震灾区通过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另一方面做好学校基本建设整体规划,对校园分区布局、建设项目、校园文化等同步策划,一步到位,同时考虑满足未来教育发展需求,适当超前。甘孜州的乡城县、康定市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实施“3+3”、“6+3”模式,实行小学低段就近、高段集中,使全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等化。南江县结合灾后重建,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坚持办好边远学校和村小的前提下,近年来又新建了7所学校,资源进一步整合,布局更加合理。安县在学校灾后重建工作中,整合教育资源,保持各乡镇合理布点,新建城区学校,全县学校布局趋于合理。

  二是大力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各受检县根据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结合灾后重建、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等项目,根据每一所学校的差距和需求,对照国家、省级办学基本标准,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7个受检县近几年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10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投入10亿多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茂县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共投入资金 8.2 亿元,新建学校30.3万平方米,维修加固3万多平方米。米易县投入2亿多元修建学生宿舍和食堂,住校学生床位由原来的600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5000多个。

  三是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四川省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步伐,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在全省90%以上的中小学接入宽带网络、7.72万余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覆盖全省9298个教学点。各受检县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计算机、电子白板、班级多媒体、校园网、区域网等覆盖率大幅提升。甘孜州实施智慧甘孜“3333工程”,建设州级的康巴网校、县级的智慧中心、校级的数字校园三级网络和先进地区、本地区的两个优质资源平台,通过RBL(录/播/听)模式实现教学和管理的直播互动,搭建了发达地区和农牧、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交流的桥梁。德阳市旌阳区在区内学校之间、班级之间和学科之间大力开展“云朵课堂”等远程互动教学活动,实现了网络化课堂互动、数字化资源共享。

  (三)优化师资配置

  全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多渠道补充机制、开展多元培训、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提高倾斜性待遇等系列措施,优化师资配置,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是优化充实教师队伍。四川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计划,定向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教师。2013年至今,全省共招录培养6000名免费师范生。今年计划将特岗教师招聘名额从3800人增加到4300人,免费师范生由每年2000名增加至3000名。各县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补充机制,每年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教师,补充到农村边远学校,保障农村教师数量。南江县近四年共招聘中小学教师1640人,转聘代课教师321人,较好解决了该县学校师资不足、结构老龄化、学科不均衡等问题。阆中市近八年招聘2490名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生充实教师队伍。

  二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落实“国培计划”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开展贫困地区教师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在对象上,通过实施多个专项培训计划,将培训的重点集中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在方式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将教师培训资源无限放大,并增强培训的现场感、实效性、获得度。德阳市旌阳区建成“名师工作室”15个,建立教师网络研修资源联盟,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雅安市名山区以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载体,实施“名师工程”,5年来培养“名教师”50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理县通过学历提升、岗位练兵、网络教育和派出教师到先进发达地区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通过与北师大的合作,形成了“导、学、研”一体化教育科研模式。梓潼县以“修师德、强师能、铸名师”为重点内容,着力建设校长、教师两支队伍。

  三是促进教师互动交流。四川省积极推进县域内教师交流,探索教师县管校用管理模式,从体制上疏通教师交流渠道;加大教师交流力度,规定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0%左右;丰富交流形式,相继建立了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校对校”和“师对师”定点帮扶,鼓励青年教师赴边远学校服务、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激励政策,通过差别化待遇、职务评聘和改善生活条件等方式,调动优秀教师服务农村的积极性。仪陇县实行学校“联姻”、名师定责、以强带弱、结对发展,激发教师活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峨眉山市采取考核调配、校际互派、薄弱学校教师分流、新教师和农村教师进城跟岗进修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问题。

  四是保障教师待遇。2014年全省启动实施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省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5.86亿元。设立省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专项资金,实施边远山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实行职务职称、薪酬待遇向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盐亭县投入3574万元,修建公租房208套。茂县按规定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同时,教师与公务员同等享受人均7800元年终目标奖。对从教期间获得3次州政府及以上表彰并保持荣誉,县内连续教龄满30年的教师,退休时奖励10万元。乡城县在投入1715万元,建设175套教师周转房的基础上,还将52套一期干部周转房优先安排给了城区教师。

  (四)关注特殊群体

  四川省坚持教育公平原则,采取切实举措,创新工作方法,全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需要特别照顾的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一是关爱随迁子女。四川省认真执行“两为主”政策,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要求公办学校普遍对随迁子女开放,随迁子女享受与当地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实现全接纳。丹棱县在城区新增校舍14400多平方米,新增学位600余个,为城区学校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创造条件。

  二是关爱留守儿童。四川省广泛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等关爱留守儿童基地,采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开展亲情帮扶等方式,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长效机制。青神县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被央视等媒体誉为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青神模式”,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其经验被国家教育部和全国妇联推广。荥经县近三年建成留守儿童之家、爱心书屋28个,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33个,实现中小学少年宫全覆盖。

  三是关心残疾儿童。四川省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探索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在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同时,开展“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积极支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米易县给予残疾儿童少年每年每生补助1000元的资助政策,使残疾儿童少年全部享受到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四是关怀需要特别照顾学生。全省不断加强对特殊群体资助的投入,构建起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资助政策体系,近三年财政资助达292亿元,对家庭贫困学生实施全覆盖精准帮扶。广泛开展爱心助孤行动,汶川县、青川县、理县等地震灾区县对孤儿开展了心理辅导和生活关爱。康定市组织了71名县级领导与80名孤儿结对认亲,确保了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五)打造内涵特色

  各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理念,实施课程改革,打造校园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各受检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融入课堂、融入活动,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广泛开展了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树立学生公民道德意识。九寨沟县以“故乡情.九寨行”等多形式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川县坚持德育工作主题化,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雅安市雨城区实施了“思想道德建设、行为规范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汶川县充分利用学校“三基地一窗口”,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编写了反映抗震救灾内容的《知恩于心感恩于行》、《铭记党恩 报效祖国》、《汶川》等爱国主义教育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是因地制宜,深化课程改革。各受检县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贡市沿滩区积极开展以“实践新方法、打造新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自主、乐学、效率课堂。阆中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追求“四变”(教师变地位、教育变简单、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实现“四动”(教师能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课堂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台县组建学科教研团队开展教学重难点攻关,搭建校际交流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发挥传统优势,打造办学特色。茂县开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经典文化进校园活动。乐山市沙湾区抓好以沫若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牌。罗江县以特色创建和传统文化为突破口,狠抓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培育 “书香校园”、“书法教育”、“科技创新”等特色项目,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台县着力打造足球、田径、武术等传统优势项目,中小学生田径、球类运动会已经形成制度,通过大力实施校园足球工程,形成了一批足球校园网点学校和特色学校。仪陇县利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书法、篆刻三大资源优势,开展“剪纸、书法、篆刻”进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兴趣和技能取得显著成效。丹棱县充分利用丹棱“中国唢呐之乡”的优势,开发以《唢呐吹奏法》和《中国大雅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四川省以公平为价值取向,以改革为发展动力,通过重组整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通过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一是实施联盟办学。四川省积极探索集团办学、协作共建等多种联盟办学模式,建立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的工作机制,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遂宁市船山区政府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组建学校教育集团,实行经费、资源配置、考核奖惩等“七个统一管理”以及教师交流、课程互补、文化共建等“十大行动”。仪陇县以“均衡、优质、共享、共进”为主题,组建城乡中小学发展联盟,促进联盟学校校际间研训联动、项目合作、师资互动、管理互通。德阳市旌阳区通过“一加一”结对和“片区合作共同体”等多种模式组建教育集群,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此次受检的一些中心城区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通过合理确定学校招生范围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方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南充市顺庆区实行小升初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取消一切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和测试,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上网或张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三台县严格实行均衡编班,取消以学生获奖、竞赛和考试成绩等为依据的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不办重点校,基本消除了学校大班额现象和义务教育择校现象。

  三是实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各受检县执行全省统一要求,将50%以上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以增加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引导学生及家长更多地关注和选择家门口的普通校。同时,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努力改变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的做法,引导学校关注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县个别年份的教育经费投入未实现增长。此次部分受检县近三年未能全面实现“三个增长”要求。荥经县、峨眉山市未增长的年份及项目相对较多。虽然通过省级督导检查,这些县追补了拖欠经费,但仍有部分追补经费未能实际用于学校。

  二是办学条件还存在薄弱环节。绝大多数受检县不同程度地存在主城区、县城中小学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和体育运动场地不足、班额过大等现象,遂宁市船山区、仪陇县、南充市顺庆区、雅安市雨城区、阆中市等相对更为严重。丹棱县、遂宁市船山区、仪陇县、雅安市名山区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偏低。梓潼县、南江县、三台县在音、体、美器材配备方面仍存在缺口。阆中市、德阳市旌阳区、南江县均存在3000人以上的大规模学校,布局不尽合理。南充市顺庆区、汶川县等在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指标上差异系数超过0.8,校际差异过大。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足。南江县、康定市、三台县、荥经县、安县等部分中小学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偏低。峨眉山市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差异系数偏大,高级别教师校际配置不均衡。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仍在许多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一些县教师交流比例偏低,交流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四、督导意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川省各市(州)、各县应针对本次检查中、以及市县自查和省级评估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对照国家和省定标准,认真研究,提出方案,部署整改。

  一是完善机制,切实保障教育投入。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国家“三个增长”及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要求,相关县对追补的欠拨资金要确保合理安排并全部用于学校。各县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保障学校硬件条件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专项投入力度,为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统筹规划,逐步改善办学条件。要结合各地实际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科学论证、满足就近入学需要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校布局调整。要坚持“抬高底部”的原则,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和薄弱环节整改,采取一县一策的办法,对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解决。要重视新建居民区学校配套建设,落实学校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有关规定,加快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学位不足、面积不足、班额过大等问题。同时广泛实行联盟办学、连片走教,快速提升农村学校和城区周边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入学压力。

  三是优化调整,着力提升教师素质。要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的合理制定和动态调整,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按班师比配备教师编制,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要“精准补充”,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失衡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强化激励机制,吸引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要继续做好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四是强化督导,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动态性、艰巨性,要保持工作力度不减,机制不断,认真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整改提高工作,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未达标县要对照国家和省定标准,及早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均衡发展水平,保质保量按期实现规划目标。

  督导检查结束后,请四川省进一步研究,及时布置整改工作,在三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